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探索
為了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們必須深入地研究創造性思維,深入分析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特征和機制,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創造性思維培養導向的教學設計理論,開展教學活動結構的設計實踐。
何克抗教授將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起來,遵循人類對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認識規律,從哲學認識論的高度對思維進行了分類,分為時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并從理論上闡明了創造性思維的結構和形成機制,建立起比較科學的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心理模型——創造性思維的內外雙循環理論模型(DC模型),如圖2所示。由此歸納出創造性思維過程應當由發散思維、形象思維、時間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橫縱思維等六個要素組成。這六個要素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個要素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對于創造性突破來說,有的要素起的作用更大一些(甚至起關鍵性作用),有的要素起的作用相對小一些,但是每個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創造性思維結構。
圖2 創造性思維的心理模型
何克抗教授指出,創造性思維的出現在于發散思維的方向性指導,然后再通過人類的三種基本思維要素(時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某些循環操作過程,并由辨證思維提供宏觀的指導策略,及橫縱思維提供微觀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由于上述所列的三種基本思維要素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互相依存支持,亦沒有高低之分,因此,要培養創造力便必須首先在發散思維打好基礎,并要以“綜合的方式”來訓練時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意即要把時間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結合起來,而不是將二者割裂;時間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也要結合起來,而不應割裂。
由于創造性思維的目標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質或發現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而要達到這一創造性目標,離不開靈感或頓悟。因此闡明靈感或頓悟形成過程的“顯、潛意識交互作用理論”就是DC模型的最核心理論。DC模型的核心理論涉及顯、潛意識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強調縱向挖掘,并通過內外雙重循環和三個步驟來具體實現,這就是何克抗教授將非隨意創造思維的心理操作模型稱之為“內外雙循環模型”(Inside and Outside Circulation Model,簡稱Double Circulation 或DC模型)的原因。這也是DC模型的最主要優點。
4 對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框架的思考
不管是要滿足創造性思維培養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所提出的新要求,還是滿足創造性思維理論的要求,都要求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要將活動設計放到核心的位置上。
以前的教學設計理論并不重視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教學任務,特別是有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的理論支持,因為以前的教學設計理論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學習活動的社會文化屬性。教學設計者眼中的學習者主要作為個體學習者存在,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教學處方都是基于個體心理學的。學習者獲得能力是在一種由任務驅動,在教師、學生群體(包括協作小組)、教學資源環境之間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完成的。為了解決上述理論問題,我們需要將Activity Theory作為教學設計的全新的理論框架,依據DC模型整合知識的傳遞和接受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從而構建創造性思維導向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
Activity Theory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下人的行為活動的理論。Activity Theory的前身是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維果斯基和他的助手魯利亞和列昂節夫共同提出的“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后來在20世紀40年代被列昂節夫發展成為Activity Theory。在20世紀90年代Bonnie Nardi和Kari Kuutti等人將Activity Theory引入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并廣泛流行。Activity Theory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它的基本思想是:人類的行為活動是人與形成社會和物理環境的事物以及社會和物理環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間的雙向交互的過程。人的意識與行為是辯證的統一體。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發展與人的外部行為活動是辯證統一的。
4.1 Activity Theory的主要內容
4.1.1 基本的分析單位——Activity 及Activity 系統
Activity Theory中分析的基本單位是Activity 。Activity 系統包含有三個核心成分(主體、團體和客體)和三個次要成分(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次要成分又構成了核心成分之間的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從這個活動系統圖可以看出,Activity Theory認為人類的任何行為活動都是指向客體的,并且人類的行為活動是通過工具作為媒介來完成的。此外,總的來說,僅僅具有個體意義的行為活動是極少見的,人類的行為活動都離不開社會環境,即都是具有群體意義的行為活動。而個體行為活動發生的環境成分包括:工具、團體及其規則(社會水平和團體水平的法律、標準、規范、政策、策略、倫理道德、文化傳統以及個體水平的價值觀、信仰等)、勞動分工(界定團體中的不同成員在達到目標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行為客體(主體想影響或改變的東西)等等。環境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因素,它影響著人們對具體行為活動的理解。離開了行為活動發生的環境,人們將無法正確解釋行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