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探索
如何落實第二步進行三層面教學設計中的環境設計與活動設計的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將1995年美國圣地亞哥洲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伯尼·道齊博士和湯姆·馬齊提出的一種稱為“WebQuest”新的研究性學習形式作為外殼,重點對語文(走進老舍)和自然學科進行了嘗試,該學習形式包括簡介、任務、資源、過程、評估和結論六個模塊組成。
(1)簡介:在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以后,教師簡要介紹所面臨任務的背景情況;
(2)任務:任務所要求的知識基礎必須是每個學生的具備的,不能有學生不具備的知識點,以減少學生認知加工的負載,對于學生來說,每一個知識點都具有自動化的處理能力。任務要具有選擇性、綜合性、挑戰性,所設計任務的培養目的是訓練他們在加工、優化這些信息的能力。根據創造性思維DC模型中環A的要求將任務劃分成若干子任務也是本階段的工作。
(3)資源:信息技術學習環境設計是資源建設的核心,這種學習環境必須是經過整合的,避免學生的迷航和認知負載加大,圍繞創造性思維六要素的培養和子任務的完成進行安排。
(4)過程:頭腦風暴,分組進行專題研究,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尋求幫助,教師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的訓練(如幫助學生了解關于個人、任務的知識、學習策略的知識、時間管理、努力管理等),將幾種思維綜合訓練,將設計好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六要素的各種活動予以落實,是本階段的主要任務。
(5)評價:對于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評價要以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主,將學生互評、教師對學生評價、專家評價、小組評價、量規評價相結合。具體如何去操作,評價的材料可以是包括學生創造性思維所有活動的一個包,分選題、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利用、最終作品等方面打分,然后綜合給出評價結果。
(6)結論:結論是一個思維聚合的階段,要圍繞意義是否建構成功,創新能力是否生成給出結論。
6 結論
前面介紹了如何依托單元課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關方面,目的在于便于廣大試驗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去實踐,但這并不說明僅僅通過單元課的形式就能夠解決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問題,需要把長期以多種形式將基于創造性思維的教學設計理論創造性地落實到各科教學中。為了考察本理論的長期實驗效果,我們同時對深圳、廣東和北京四所“四結合”試驗學校共16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測量,測量了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生的數學、語文成績)、元認知水平(利用首都師范大學汪玲博士開發的問卷)、創造性思維水平(使用我們按照創造性思維六要素操作定義開發的開放性試題),初步考察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創造性思維六要素之間的關系、年級差異、性別差異、組間差異(李文光,2002)。除此之外,我們還將行動研究法引入到本試驗中,并與教育技術學的重要的研究方法——開發研究緊密結合,以師生共建基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性學習網站的方式將原有的VCLAsS教學平臺改造,并將評價模塊納入其中,評價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彌補實證研究的不足。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工作已經展開,但還有大量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我們的工作是初步的,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來研究、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uly –August 2001.
[2] Peggy M.N.pang ,David W.L.Hung,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BT and
E-Learning.
[3] Xiaodong Lin ,Designing Metacognitive Activites,ETR&D,No.2.2001.
[4] 何克抗.創造性思維理論:DC模型的建構與論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 李文光.基于創造性思維六要素培養的實驗與評價研究.2002.待發表.
[6] 李文光.創新能力培養導向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2001.
[7] 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輕工業出版社,1999.
[8] 楊開城,李文光.教學設計理論體系構想.教育研究.2001.(11).
[9] 董奇.元認知于思維品質關系性質的相關實驗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