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概述--理論指導
1.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檢驗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應修改的過程。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來提高教學系統的效率。教學設計又被稱為教學系統設計。我們可以將課程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課堂教學計劃、媒體教學材料等看作是不同層次的教學系統。因此,大到課程開發,小到媒體材料的制作,我們都需要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教學系統既是教學設計理論所研究的對象,也是教學設計活動的產物。
教學設計者必須以幫助每個學習者有效學習為己任,通過系統地設計教學,保證沒有人處于教育劣勢之中,使每個學習者都能有機會利用自己的潛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發展(包括知、情、意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者首先要了解學習者,知道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其次要運用和發明各種技術和方法系統地安排學習者的外部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習者內部學習活動的發生,使學習者通過學習獲得發展。
2.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從學科性質上來看,教學設計基本上屬于應用類學科。與教學設計相比,教育學和教學論是發展歷史比較悠久的學科,它們著重研究教育、教學方面的客觀規律。近幾十年的發展,這些學科的理論研究已經漸漸由單純的哲學思辯轉變到以學習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來研究教育教學的客觀機理了。教育學和教學論雖然以心理學為基礎,但并不將學習的心理機制作為其研究對象。而學習理論的任務是探索人類學習的內部機制,著重研究學生學習的內部心理因素。這兩方面的基本理論不同程度地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為制定和選擇教學方案提供了關于教學機理和學習機制的科學依據。所以說,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不可避免地要包括教與學的理論。
由于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因此,旨在應用現有理論和方法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設計就必須同時關注這兩方面理論的最新發展,將最新的理論成果應用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與教學設計形成對比的是,教與學理論關心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即教學規律是什么、學習機制是什么等等。而教學設計則關心的是“怎么做”的問題。理論按性質可分為規定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兩大類。描述性理論提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規定性理論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論揭示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關注達到某種理想的結果所采用的最優方法。教與學理論中更多的是描述性理論,而教學設計中更多的是規定性理論,它規定了為達到某種教學目標,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如何去選擇和確定最好的教學策略。
(1)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
由于研究者的哲學觀點和研究方法不同,當代學習理論分化為兩大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認知學派。行為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心理行為是內隱的,不可直接觀察和測量。可直接觀察和測量的是個體的外顯行為。他們主張用客觀的方法來研究個體的客觀行為,并提出“心理即是行為”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給個體一個刺激,個體能提供預期的反應,那么學習就發生了。這就是著名刺激-反應(S-R)聯結公式。行為主義特別強調外部刺激的設計,主張在教學中采用小步子呈現教學信息,如果學生出現正確的反應時應及時予以強化。雖然行為主義將從動物的機械學習實驗中所得出的結論不加任何約束條件地應用于教學的做法后來受到了許多嚴厲的批評,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重視控制學習環境、重視客觀行為與強化的思想、尊重學生自定步調的個別化學習的策略至今仍具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行為矯正(即態度的學習)方面,行為主義的貢獻是其它學習理論所不能比的。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心理認知的研究逐漸增多,認知學派占據了主導地位。認知學派否定了行為主義所倡導的學習是機械的、被動的S-R聯結的觀點,主張研究個體的內部心理活動。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是個體積極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學應該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順序準備教學活動。認知學派還可以根據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劃分為信息加工學派和建構主義學派兩個主要分支。信息加工學派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個體的心理加工過程,其主要貢獻是信息加工的心理模型。感覺、注意、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概念都是這一學派提出的理論范疇。但信息加工學派并沒有回答個體加工的結果與原信息是否一致這個問題,默認的是客觀主義的觀點。即人所學到的知識是客觀的。而建構主義心理學家關心并不是心理加工的細節,而更多關心的是影響信息加工的心理因素。圖式的概念便是這一分支的理論貢獻。建構主義所持的知識觀是主觀主義的,即人所學到的知識都是主觀的,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就這一點而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說明的是,信息加工學派與建構主義形成了優勢互補,而不是相互排斥。信息加工學派關心的是加工過程,而不關心加工結果,而建構主義關心的是加工結果,認為圖式不但會影響信息加工的結果(獲得對信息的主觀理解),而且會影響加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