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住石頭再過河——淺談熟語的學習
摸住石頭再過河
——淺談熟語的學習
這里化用“摸著石頭過河”這句俗語,意在強調,面對新事物、新問題,我們摸索著前進的時候,切不可盲目蠻干,要積極探究其規律,并步步為營,循序穩步而行,題中的“石頭”就是這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于高考來說,熟語(其中的成語除外)就是一條新的河流。那么,面對這一新的河流,中學生應首先摸住哪些“石頭”才能安全渡河呢?
首先要摸住高考的動向。2004年,熟語正式進入高考語文測試范圍以來,這兩年的高考題中出現了以下相關題型——(1)字形題。將熟語與其它詞語放在一起辨析錯別字。2004年的全國甲卷就是代表——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都出現了熟語,分別是“有志者事竟成”、“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5年的湖北卷在同一題目下則給出了兩倍于上題的熟語,計有“放空炮、唱雙簧、跑龍套、碰釘子、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緣千里來相會、壺里沒酒難留客、有一利必有一弊”。(2)填空題。給出語境,要求填寫相應的熟語。如2004年全國丁卷——根據下面句子的語境,寫出兩個適用于句中橫線處的熟語(歇后語、俗語或成語均可)。這個相關的語境是這樣的:莊山林說完了,轉過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個 的習慣,就又追問了一句:“這個消息究竟是從哪里來的?”(3)正誤選擇題。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題型,或將熟語放在詞語中要求選出“詞語使用恰當” 的一句,如2005年的廣東卷、浙江卷,或直接要求選出“熟語運用恰當”的項,如2005年的遼寧卷。(4)替換題。給出語境,要求用“意義相當的成語”替換。這是1992年“三南”卷用過的老題型,這里僅列一句為例:“豪強”和“官家”,歷來一個鼻孔出氣,狼狽為奸。
再就是要摸住各路專家的動向。2004年高考指揮棒輕輕一轉,轉眼間,相關的輔導材料已鋪天蓋地了。綜合來看,這些材料不外四類,一是從與成語的比較出發,介紹熟語的基本概念和特點,二是仿照04、05兩年的高考題型并加以擴展設計一些練習,三是就知識要點和基本題型歸納一些解題要點和方法,四是收集一些熟語供學生積累。這些對于即將應考的學生都有雪中送炭之功,大家只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較好的本子進行強化練習就可立竿見影。
那么,有關熟語的學習是否可以滿足于此呢,或者說,達到了上述要求是否就可以坦然面對高考中的熟語呢?顯然不夠。對于高考來說,熟語考察是個“新問題”,考察范圍、考試內容和形式、題型的制作、難易程度的把握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遠未達到定型的水平,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還很多,因此,正確的態度是,在做好上述功課的基礎上,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進一步摸住如下“石頭”。
概括說是“一要、二不、三多”。一要,要深刻認識學習熟語的意義。漢語中的熟語源遠流長,有豐富的內容和精練的形式,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強化對熟語的學習正是中學語文實踐“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承諾的重要步驟,是我們全面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我們要認清形勢,塌實學習,切不可猶豫觀望。
二不,一是不要在概念和范疇上糾纏不休。關于熟語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實踐的需要,就連最基本的種類目前尚無權威的定論。比如,有些學者認為熟語應當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而不少學者則把俗語和格言也納入其中一并考察,而這些概念間的界限和關系更是缺乏統一的厘定。這些是專家學者的功課,作為中學生,只要能分清成語、歇后語、格言與其它熟語即可。二是不要輕視大量的來自民間的帶有泥土氣息的熟語。大家習慣了古奧典雅的成語和格言,往往容易忽視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這種偏見會成為我們走向民間智慧的障礙,更會使我們在一些貌似淺顯的熟語題面前摔跟頭。
三多,一是要多積累。目前,各類輔導材料往往附有“常用熟語”,數量從100個到數百個不等,這容易給人造成掌握這幾百個熟語就萬事大吉的錯覺,其實,凝結著我們祖先智慧的熟語何止千萬!二是要多研究寓意。許多熟語,尤其是來自民間的,往往含義豐富,并且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生活在象牙之塔、視野局限較大的中學生應努力創造條件,在鮮活的語境中走近熟語。三是要多歸納特點。熟語一般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特色,有的莊嚴,如“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的正大,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的樸實,如“童叟無欺,貨真價實”;有的溫婉,如“買賣不成仁義在”;有的詼諧,如“洗臉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淺”,有的辛辣,如“捧著金碗要飯吃”。我們應當以語言特色為核心,以具體語境為參照物,多做比較研究,力求使熟語通過高考的訓練場進入自己的語言倉庫,成為我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活水。
[練習]
1、解釋下列熟語的一般意義。
(1)唱對臺戲 (2)唱高調 (3)唱空城計 (4)唱主角 (5)炒魷魚
2、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離不開語境,常常需要結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斷,有時甚至需要反復比較,才能作出最佳選擇。這里面不僅有是否正確的問題,還有是否更好的問題,這就與修辭有著密切的聯系。請結合語境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俗語的使用情況。
(1)在校慶科學報告會上,一年級的大學生作古文字的學術報告,這在復旦大學還是破天荒第一次。
(2)作為律師,我鄭重告訴你,要他負責法律責任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時他已經是大路上的電桿——靠邊站了。
(3)他鉆了法律的空子,將這片荒山的經營權據為己有,引起了廣大村民的強烈不滿。
(4)剛剛過去的奧運會,有太多的風云人物讓我們銘記。他們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復制這讓眾神癲狂的歡笑和眼淚。
[參考答案]
1、(1)比喻采取與對方相反的行動,或有意搞垮對方
(2)說不切實際的漂亮話;說得好聽而不去行動。
(3)比喻掩飾自己力量空虛、騙過對方的方法;比喻某單位的人員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餓。
(4)比喻擔負主要任務或在某方面起主導作用。
(5)魷魚一炒就卷起來,像是卷鋪蓋,比喻解雇、撤職。
2、(1)正確。“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現,形象的強調了“第一次”。
(2)不恰當。“大路上的電桿——靠邊站”屬于幽默用語,用在“鄭重”的語境中不和諧。
(3)正確。“鉆了法律的空子”意為利用了法律法規的空白,能準確、生動的表達文意。
(4)錯誤。“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有貶義,用在“奧運風云人物”身上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