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改中的困惑
新課程改革大勢所趨,2004年9月終于不容商量的來到我們的面前。我們縣小學、初中的起始年級轟轟鬧鬧的拉開了課程改革的帷幕。不再停留,不再觀望,不再猶抱琵琶,不再樓外樓,不在山外山,人人都實實在在的參與,人人都真真切切感受。我也一樣,舉著語文的大旗,走在全縣課改的最前沿。參與,摸索,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了將近一年的語文課改路程。自然經驗也有,困惑也有。
困惑一:合作互動存困惑
以我的經驗來看,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絕大部分歸于學生在自主狀態下的認真閱讀與深思熟慮、靈活模仿。古人云:深思熟慮子自知。這是有道理的。我不是否認合作互動的必要性。我以為,合作互動是要以學生的閱讀深思為前提的。忘了這一點,我們的合作只是一種不必要的形式而已。但我們的老師常常忘了這至要的一點,往往草率的早早的來分組討論互動,成效并不如人意。合作學習的另一個誤區,就是常被搞成“在一起”學習。每一個人在同一個問題之下,做了準備沒有,有沒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和見解,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合作中比較、爭辯、求同存異,各得其所。這樣才能體現共同參與、互動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則。
困惑二:大班教學存困惑
我所任教的班級59人。大大超過了規定的不高于44人的最高限數。不到48平米的教室(按新教室的標準要63平米)顯得座位擁擠、人聲糟雜,空氣沉悶,人氣窒息。組織教學耗時耗力,生源的參差不齊,因材施教、后進生轉化都困難重重。合作探究更是舉步維艱。看著一些觀摩教學片子里的一個班30人不到的場面,我羨慕死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班級模式啊。想想這樣的教學班級,課改的步伐會受到多大的制約啊。
困惑三:課外閱讀存困惑
根據語文新課標的目標,七-九年級學生“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還有“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在我看來這是大大超乎我的想象的,也是難以全面落實的。理由有①是時間上不允許有閱讀的時間。從早到晚學生基本沒有自主支配的閱讀時間。因為被白天的滿課和晚上的課業填滿了。負都減不下來,讀談何容易。②是考試評比的指揮棒在引領著你必須以考試為中心,老師要割舍,學生要割愛。在分數壓倒一切的現狀下,誰敢拿分數開玩笑啊!③是條件不允許。我班學生近20個鄉下的寄宿生,從小學至今除讀的課本外,幾乎沒看過真正象樣的課外書(我是指整本的),可憐的一點知識大都是從電視或老師的口頭知道的,而且顯得那么零碎和班駁。我班級里只有2個孩子家有電腦。城區孩子大都看了一些童話故事書,看過中國古典名著的少得可憐(當然,有在電視劇里獲得一些零散的情節,但這不等于看了)。他們基本沒有什么藏書,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廣泛閱讀、查找和收集信息的條件。學生說,縣圖書館的名存實亡欲去不能,去書店小閱得挨店主的驅辱。只好作罷了。是啊,也就只好如此了。還能要求學生怎么呢?
困惑四:綜合實踐存困惑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是新課程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強調的是“實踐”與“活動”,強調的是開放。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創新、去動手、去實踐、去調查、去分析。老師是喜歡的,學生是喜歡的。它實際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在語文學科的體現。然而,受評價機制的限制,受社會和家長的觀念約束,在加上這種課的費時費力,參與與管理的矛盾,老師大都一揭而過或一筆帶過。事實上,近一年來,學生都是堅守“課堂”陣地,幾乎沒有有計劃有組織的邁出過校門,邁向過社會過。安全的擔心、經濟的問題、時間的制約、學校的擔憂等等等等,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新課標強調的“密切與生活的聯系”一棍打入冷宮。用老師的話說,就是不如在試卷上下點工夫來得實惠。因為分數決定一切,分數才是法寶。新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與實踐”成了一道亮麗的擺設。課標與觀念的脫節,教材與教法的脫節,評價機制與課程改革的脫節,留給我們的是哭笑不得的困惑和遺憾。
困惑五:作文教學存困惑
我一直以為,作文是語文的最集中的體現。所有的閱讀都歸根落實到作文上來。新教材在這方面過分強調學生的自由式寫作,過分強調主觀意念上表達,而忽視了有步驟的循序漸進的寫作指導和案例解析,缺乏系統化的作文教學的編排。這無疑是新教材的一個缺失和黑點(這一點上明顯不如舊版義教教材,我以為,僅個人一己之見)。作文和閱讀的同等重要(甚至比閱讀更重要)的地位沒有能很好的突現,這是對作文教學的一個誤導,把作文教學逼到了一個死胡同。另一個原因,本來寫作教學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難在作文教學設計,難在作文批改、難在作文講評、難在學生課外閱讀涉獵少,難在作文能力提高的漸進性,大多老師都把它作為語文教學的附件,即使有的老師已經意識到了,但也是頭熱腳冷,淺嘗輒止,難能堅持,無疾而終(本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一方面強調作文的重要(如:考查中作文分值的一再提高。我認為是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我們在作文教學上的敷衍應付,學生寫作一學期就那么十篇八篇,怎么可能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呢。前幾年由進修學校牽頭的作文單列教學實驗,我以為是我們縣作文教學上的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我也參與了一個學校的組織和指導,也取得了應有的效果。后被列為市級的重點研究課題。一時間搞得熱鬧轟烈,有機構、有基地、有參與、有研討、有調查、有總結。可惜好景不長,一輪過后,便銷聲匿跡了。來不及評優伐劣,來不及經驗總結和推廣,就劃上了句號。這不能不讓人感覺有作秀和形式的味道。不能堅持是致命的,要知道,作文教學任重道遠。
種種的困惑縈繞心頭,我只好見教于同仁,求教于方家。我常思考:評價機制的改革該要適應新課標、新課程了;語文學習要提供和生活聯系的平臺了;作文教學出路的研究和探索要有一個航向了;班級規模要降了;互動合作要真正的體現在課堂上來了;要騰出時間讓學生真實的喜歡語文,喜歡讀書,接觸和喜歡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了。。。。。。。當然我們還可舉出很多的思考。但真正要落實是有困難的,需要社會家長、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老師來營造一個這樣的和諧氛圍。我并不要求在課改伊始就要解決所有問題,只是把這些困惑擺在同行面前,要我們正確的正視面對。我們在目前而且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仍要“一支粉筆搞課改”的情況之下,碰到一點一點的問題解決一點一點的問題,把課改的微風更溫性的吹進校園,吹進課堂,吹進`每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