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庖丁解牛》
,目光掃著那熟悉的語句,心里涌起老友重逢的親切。忽然,“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令我心一動:閱讀教學,不也應該找準一個進刀的卻窾,才能在文章這個復雜的“牛體”中運轉自如、游刃有余嗎?帶著這份心動,我開始了在閱讀教學中尋找 “庖丁式”的快感。
教《荷塘月色》,我要求學生先通讀全文,然后找出本文寫得最美的部分。沒費多少時間,大家公認的地方找出來了:描寫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三個自然段。
接下來我要求學生自選其中一段,談談自己認為美的理由。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同學們認識到:課文的美,得益于作者很好地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成串的比喻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想;課文的美,得益于作者精心選擇了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如第四自然段的“點綴”、“挨”,第五自然段的“浮”、“瀉”等;課文的美,還得益于作者對形容詞的匠心獨運,全文運用大量的疊詞來表現事物的特征和姿態,“使得文章寫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時也使行文輕緩舒徐,讀來富有節奏感。”
再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思考,面對如此美景,為什么作者在第六自然段末尾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該如何理解呢?在學生閱讀思索的同時,我提示到:看看文末告訴我們本文的寫作時間,再想想當時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這些大事對作者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然后再通讀全文,并注意想想文章開頭的一句話在全文的作用,這樣可能容易想明白。在師生的再一次交流中,學生認識到,文章開頭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點明了作者夜游荷塘的緣由。獨游荷塘,正是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寧靜”。雖然自然的美景確實讓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夢總是要醒的,醒來之后,作者發現,短暫的寧靜之后仍然還是“不寧靜”,因此才有“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之嘆。這一嘆,正是作者不滿當時黑暗的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到前進方向,心情苦悶而彷徨,思想矛盾而復雜的生活處境和思想狀況的真情流露。
在輕松愉悅而又不乏緊張激烈的氣氛中,全文的教學任務順暢而自然地完成了。學生們緊張而興奮的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感覺。這種感覺鼓勵著我繼續尋找。
教《智取生辰綱》,我找到了“智”這個“進刀的卻窾”,讓學生從楊志的“智送”與晁蓋等英雄“智取”的對比中,去理解北宋尖銳的社會矛盾,去理解楊志精明細致、對下蠻橫無理、一心想往上爬的性格,去理解晁蓋等人的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戰斗的英雄群體形象。
教《藥》,我找到了“茶館談藥”這個“進刀的卻窾”,讓學生從“小茶館”這個“大世界”里,揣摩不同身份的人對“藥”的言談表情,瞻前顧后,前拈后連,去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意義,去揣摩細節描寫的深刻含義,去分析環境描寫對表現主題的作用,去感受魯迅先生“對國人精神麻木、愚昧落后的痛心,療救國民靈魂的急切之情。
……
經過數載尋找,我的閱讀教學終于也算得上順暢而自然了,學生也喜歡上了語文課,今年高考也給了我與學生比較豐厚的回報,但更重要的是我從這個“進刀的卻窾”中找到了運轉自如、游刃有余的感覺,我相信,這種感覺會鼓勵著我堅持不懈地尋找下去。
感謝莊子先生的《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