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學肥料
2.學生主持:用卡片展示問題(常見化肥的名稱、化學式、用途等),小組搶答(或板書)。
教師總結
1.簡要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2.課后活動:怎樣識別區分常見的化肥:尿素、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硫酸鉀?(為下一課時做準備)。
第二課時 探究初步區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
設置情景
(貼在黑板上)農作物生長時需要大量的氮、磷、鉀肥,如果缺少這些營養元素,農作物就會得“病”:
實物1:發黃的菜葉與正常的菜葉比較。(缺?)
實物2:矮小的小麥植株與正常的小麥植株比較。(缺?)
實物3:葉片邊緣發黃的大豆葉與正常的大豆葉比較。(缺?)
提出問題
1.這三種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養分?
2.如何區分常用的氮、磷、鉀肥呢?
3.怎樣科學施肥?
學生活動
1.觀察實物、填寫下表:
氮肥
磷肥
鉀肥
碳酸氫銨氯化銨磷礦粉過磷酸鈣硫酸鉀氯化鉀狀態
氣味
溶解性
2.組內交流:交流觀察結果。
3.展示觀察成果: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觀察的結果(其他同學補充)。
4.學生小結:從外觀上區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教師點評)。
5.交流實驗結果:學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組代表匯報交流(教師指導,給予點評)。
6.歸納小結:區分氮肥和鉀肥的方法。
學習評價: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統計能正確區分氮肥、鉀肥的方法及人數)
問題拓展
黑板上的三種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養分?急需施肥。但是,買回來的化肥包裝袋因磨損,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
現取化肥樣品分別裝入1、2、3號小瓶,放在實驗臺上。請你幫助辨認,指導施肥。
看哪個組最先完成任務,把小瓶標號寫在黑板上對應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師小結
你們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是滿意,基本滿意,還是不滿意?
課后活動
1.整理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同學互相交流,查漏補缺。
2.調查你的父母在貯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他們提出合理的建議。
3.社會調查:化肥使用的利弊與對策。
點評:化學肥料是農村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類物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關于“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國家一直相當重視。農村中學的學生,將有一部分要回到農村,要做一個現代化的農民,就必須懂得科學種田。
本課題的--突出了三個特點:
一是,十分注意從學生身邊事物出發,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對教學素材進行了重新組織,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到化學就在身邊,學得輕松,有機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二是,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新理念,課堂具有“動感”。社會調查、收集樣品,課外“動”;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展示成果,課內“動”;眼、口、手、腦,多種感官“動”;讓每個學生都“動”。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課題教學效果。
三是,十分注意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環境、關注生活、關注“三農”的真實情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學生如果要做一個農民,就要做一個現代化的農民。
點評:湖北省興山縣教育培訓研究中心 黃教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