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2)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后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3)通過引導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本內容,調動課外學習中得到的相關知識,學會從課本內外多渠道獲取信息,學會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
(2)充分利用插圖、故事及其他資料,并結合自己已有的親身體驗,直觀感受社會歷史的變化,形成形象思維和歷史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而培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教學難點
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進步的理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設備
相關網站
歷史教學在線
第一范文網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和問題教學法,學科聯系法。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8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并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100多年后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又有一次重大飛躍。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電燈照明,電話都是在這次變革中被發明出來的,我們把這次變革叫做“第二次工業革命”。
講授新課:
一、“電氣時代”的到來
1)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我們現在的家庭生活里經常使用的電器有哪些?它們有什么作用?讓學生感受到電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2)學科知識整合:請你結合物理學科的有關知識說一說電是如何發明的?它又是怎樣進入實際生產領域的?同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了解電力成為新的能源。知道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3)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電力作為一種能源,比蒸汽動力具有哪些優點?”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明確電能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傳送,并按用戶需要科學分配能量等。 并引導學生結合物理學科的知識進一步了解發電機: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從而掌握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能源進入生產領域。電力取代蒸汽,進入“電氣時代”。
二、“發明大王”愛迪生
師:你知道世界上的發明大王是誰嗎?
生:愛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