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使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學生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學生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學生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或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氣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這次技術革命中出現的新技術,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技術群。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諸多領域。第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如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第三,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構成了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生產力,如生物工程這一綜合性科學技術的興起。第四,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進步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并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科技進步使人類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第四,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對中國而言,既存在機遇,也面臨挑戰。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整理有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影響等方面的文字、數據、圖片資料,制成幻燈片,以備學生分析、思考、體會之用。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準備:查找、了解有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科技成果,結合自身體會形成自己的感受,做好發言、交流的準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