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將三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中蒸汽機、電動機、原子能、移動電話、激光、電子計算機等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數據和相關圖片提供給學生。
③介紹生物工程技術興起的情況及其綜合性特點。
④將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科技進步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各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數據提供給學生。
援引相關史實和數據對教材內容適當拓展。
向學生提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發達國家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變化的數據,“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大大超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情況,以及相應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比例變化的數據。
除“尤里卡計劃”外,還可向學生介紹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的“科技立國”戰略及中國的“863計劃”。
背景資料
網站
當代世界科技
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
;sid=363
參考文獻
1.三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
蒸汽機從研制到18世紀定型投產用了84年,電動機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術大多在xx年內就投入應用,從發現雷達原理到制造出雷達用了xx年,原子能的利用從開發到應用為6年,晶體管4年,移動電話4年,激光從發現到應用不足2年。此外,據美國國會有關報告統計,戰后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工業技術到今天已有40%過時了,電子領域中已有50%過時了。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的30年中已進入第五代,而微型計算機誕生后幾乎每隔兩年甚至半年就換代一次。
2.科技進步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各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國家的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期間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達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業總產量相當于1 8xx年以來一個半世紀的工業總產量的總和。其中,科技進步的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起初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到80%。
3.科學在各分支學科不斷深入和分化的同時,還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自然科學不僅開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綜合性的有機統一體,而且由單一技術發展為高科技群,主導技術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由于大量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的興起,各門科學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科學在各分支學科不斷深入和分化的同時,其交叉、滲透、融合的趨勢也在不斷發展,從而使各門科學之間的間隙得以彌補。由于物質世界的復雜性,隨著認識的深化,單一學科的發展已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各門科學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如果說前兩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各學科內部綜合的話,那么新科技革命則是對各學科進行綜合,使自然科學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4.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最近3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部門的經濟結構變化呈現了新的動向。首先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方面比重進一步下降,特別是農業的比重下降。其次工業結構中發生新舊工業的分化。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大煙囪工業”逐步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化、小型化的新興工業迅速崛起,如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半導體、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業等新興工業部門迅猛發展,鋼鐵、采礦、紡織等傳統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戰后,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內部的白領工人(以腦力勞動為主)人數開始超過藍領工人(以體力勞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