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17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
比較內容
第一次
(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第二次
(電力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完成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末20初
正在進行
主要發明珍妮機,蒸汽機,火車機車、汽船內燃機、汽車、電燈、飛機、汽艇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工程,生物技術(克隆)取得重大突破
標志性發明
蒸汽機的改良
電力的廣泛使用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理論基礎
牛頓的力學
法拉第的電磁學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領先國家
英國
美、德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實質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智能化
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進入的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網絡信息時代
交通工具
汽船(輪船)、火車
電車、汽車、飛艇、飛機
宇宙飛船
動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機(煤炭)發電機和電動機(電力)、內燃機(石油)
核能
共同影響
1.改進了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3.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不斷調整;4.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形成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格局,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5.影響了世界工業布局,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思考、啟示1.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對象的擴展,都要依靠科學技術,同時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4.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必須實行改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于西方。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積極迅速發展,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是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如林則徐、魏源、洋務派。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思想上有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如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對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發展民族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抓住機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有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總之,我國應積極參與競爭,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