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教師補充介紹騎士制度)見注釋:
③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閱讀課文及注釋,掌握基督教的產生及發展。
讓科代表講述“丕平獻土”的故事,多媒體展示《教皇為皇帝加冕》,學生分組討論。
分組陳述各組的觀點,得出結論:在整個中古時期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如:布魯諾最后就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教師進一步說明正是在整個中古時期教會對西歐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影響深遠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歐中出現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等重大事件,無不與教會有關。
2、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
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①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時間和著名城市
學生快速回答:10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國的牛津、曼徹斯特,法國的瑯城。
②階級沖突日益尖銳
教師講述瑯城起義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有的城市用金錢贖買、有的通過武力贏得了自治權。它們與王權聯合,共同對付大貴族。而城市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
③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
學生閱讀課文知道市民階級包括,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為以后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
合作探究:課文動腦筋。要結合中國歷史展開廣泛的討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斗爭,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3、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㈠多媒體展示《拜占廷帝國疆域圖》。了解拜占廷帝國名稱的由來和疆域。
㈡欣賞《圣索非亞大教堂》圖片。說明:拜占廷文化融合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和東方文化,它絢麗多彩,傲立于當時相對黑暗的歐洲世界。感受拜占廷文化的輝煌。
㈢多媒體出示學習線索:(指導學生閱讀課文)
①6世紀后四處征討,財盡民窮。外患不斷。
②13世紀上半期曾被西方軍隊征服。
③15世紀中期,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分組討論: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原因:拜占廷帝國的統治者無視西歐城市出現之后悄然興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更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的心態持續了若干世紀之后,拜占廷帝國文明終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國最終滅亡于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之中。
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
四、課堂小結:西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滅昂之后,世界歷史進入中古時期。在中古歐洲社會,西歐封建制度、城市的產生與基督教的發展對后世影響極大。而作為古代西方文明的繼承者──拜占廷帝國的衰落則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五、活動與探究:中國和西歐封建制度的對比。
提示: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后,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于緩慢,從此開始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