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16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玻利瓦爾——“南美的解放者”,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
2、章西女王——印度民族英雄,領導起義軍抗擊英軍對章西的侵犯。
第17課: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年—1848年,英國工人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久的運動——英國的憲章運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但沒有成功。
2、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德意志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3、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失敗后,公社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
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原因):
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
(2)扭轉戰局: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背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農奴制成為嚴重的障礙。
2、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3、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4、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1868年中下級武士以武力推翻幕府統治,后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的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鼓勵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
2、 美國愛迪生發明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他正式注冊的發明達到1300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此后經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工具。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