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參考 > 初中語文教參 >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參 > 義教語文九上教學用書:隆中對

義教語文九上教學用書:隆中對

義教語文九上教學用書:隆中對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課文是人物傳記節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篇才華橫溢的對策──諸葛亮對劉備為“信大義于天下”而問“計”所作的回答。因為對策的地點在諸葛亮的隱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稱它為“隆中對”。對策的主要內容是,勸說劉備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王業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并外結孫權,內修政理,使戰略后方得到鞏固;待到時機成熟,再從荊、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這是諸葛亮在精辟分析當時形勢特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對發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預見。人們常說的“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這篇對策而言。

歷史人物傳記主要是表現主人公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突出作用。這篇課文雖屬節選,但仍可從中看出諸葛亮在推動漢末的紛亂局勢向三國分立的方向發展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傳記的一般體例寫主人公年輕時代的事情,著重表現諸葛亮的抱負,為下文寫他的天才預見張本,其余無關的細節則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這件事本來也有一個復雜的過程,但作者只寫徐庶對諸葛亮的贊語和向劉備提出“枉駕顧之”的建議,由此引出劉備“三顧茅廬”一事,從側面烘托了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寫劉備問計,諸葛亮對策。這是全文的重點,劉備怎樣問、諸葛亮怎樣答,都寫得相當詳細,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天才預見。第四部分(第6段)是劉備以“魚之有水”為喻,說明諸葛亮對于他的重要性,也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能。

課文選材精當,詳略分明。歷史人物傳記,敘事既要重點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說,但又不宜多說,這就要求選材得當、語言精煉。課文這個特點十分突出。例如劉備訪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薦,這本來需要說明徐庶為什么推薦諸葛亮、劉備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薦,為什么親自去邀請等等。對這些問題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說明劉備當時處境極其困難,需要賢人來幫助他;“臥龍”一喻和上文的“謂為信然”,說明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則表現了劉備對徐庶的重視和信任。又如劉備三顧茅廬,僅用“凡三往,乃見”一句帶過,略去了前兩次的情形不說;而對策的密談性質則僅用“屏人”一語就指明了。

二、問題研究

1.劉備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向諸葛亮問“計”的?

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爭奪朝廷大權,政治日趨黑暗,賦稅極其繁重,刑罰極其苛刻,廣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國。靈帝中平元年(184),張角在冀州率黃巾軍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這次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東漢王朝的統治也土崩瓦解,各地方割據勢力擁兵自重,“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不聽中央政令。昭寧元年(189),董卓自并州率兵入洛陽,擅自廢黜少帝而立獻帝,獨斷朝政。建安元年(196),曹操又脅迫獻帝遷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至此,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課文中劉備說的“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指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劉備問計于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此前,曹操已經在官渡之戰(200)中擊敗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及山東東北部)的袁紹,基本上統一了黃河流域,其后又北征烏桓(207),取得很大的勝利,為南下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而孫權經過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經營,也比較牢固地占有了長江下游南部地區。長江中游的荊州地區屬于劉表的勢力范圍,上游的益州地區屬于劉璋的勢力范圍,這兩個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其軍力也不足與曹操抗衡。此外,較大的割據勢力還有漢中(今陜西南部)的張魯和涼州(今甘肅)的馬騰、韓遂等人。劉備是靠鎮壓黃巾起義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沒有地盤,在當時算不上割據勢力。他雖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說劉備是“人中之龍”,而生平“未嘗得水”,這是很恰當的評價。開始他投靠中郎將公孫瓚,后來又相繼投靠陶謙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敗后又去依附袁紹。第二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他又逃到荊州去依附劉表,當時劉表集團內部為繼承人問題展開激烈斗爭,劉備受該集團中外戚勢力排擠,被送到新野這個偏僻小縣去屯兵。二十余年間他一直過著流亡的生活。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他決定從尋求謀士入手。經徐庶推薦,他三顧茅廬,請求諸葛亮出山幫助他。他對諸葛亮說得“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是他前半生經歷的概括,也表現了他問計的誠懇態度。

2.諸葛亮的主要對策是什么?

課文第四段最后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個策略是諸葛亮根據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第一,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完全不具備向北或向東發展的可能性。劉備的最終目標是“信大義于天下”,即興復漢室,他的主要敵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團。但曹操集團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以弱為強”,其地位日益鞏固。諸葛亮看出了他的軍事優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和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因而作出“不可與爭鋒”的結論;又在這個結論之前著一“誠”字,強調了要尊重這個客觀實際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東發展呢?諸葛亮又認為,向東發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東方的孫權集團是當時長江以南的最大割據勢力,他不僅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國險”),而且內部團結緊密(“民附”和“賢能為之用”),其地位也比較鞏固。他跟曹操集團之間的矛盾很大,據此,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結論。“為援”,就是把孫權集團當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牽制曹操集團的力量。

第二,劉備應當首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建立“霸業”的根基。他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益州也是個險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個天然的糧倉,在經濟上具有重要價值。能夠占領這樣的戰略要地,并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霸業”自然就有了根基。接著又引用漢高祖憑借益州這塊根據地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進一步論證了奪取益州的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又看到劉表、劉璋這兩個集團的弱點,指出劉表必然“不能守”住荊州,而劉璋的內部也極不穩固(“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恰恰給劉備提供了可乘之機。劉備是“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號召力。因此,奪取荊、益二州的計劃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第三,奪取荊、益之后,應當一方面修明內政,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建立鞏固的戰略后方;另一方面聯合孫權,把曹操集團孤立起來,使它兩面受敵,這樣形勢就會發生有利于我的變化。

諸葛亮的這番對策,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對形勢前景的分析中,特別強調了“人謀”的作用。例如談到曹操集團的“以弱為強”,就著重指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又指出孫權集團地位的鞏固,也跟“賢能為之用”有關。最后又向劉備提出“總攬英雄”的建議。這就表明:盡管劉備目前處境艱難,但只要“人謀”得當,成霸業、興漢室的愿望還是可以實現的。

統觀對策全文,可分三層:1.分析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的狀況,分清敵友,采取不同的方針(“自董卓已來……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2.指出荊、益二州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奪取的可能性(“荊州北據漢、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歸納策略的主要之點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將軍既帝室之胄……漢室可興矣”)。文章推理過程嚴密,有極強的說服力。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用文中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

2.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略方針?根據是什么?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脈絡,理清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思路。

1.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2.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先論述了占據荊州的必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再論述占據荊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論述了占據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最后論述占據益州的可能性,“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二、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注意劃線字的讀音和意思。

1.孤不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用猖蹶,至于今日。

2.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天子而令諸侯,此不可與爭鋒。

3.此人可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駕顧之。

4.百姓孰敢不漿以迎將軍者乎?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常見文言詞語古今意思的差異,并能結合上下文準確理解重點語句的意思。

1.我沒有正確估價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為天下伸張正義,但是我的智謀有限,所以一再失敗,直至現在。度,估價。遂,于是、就。

2.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兵力,挾持天子來命令諸侯各國,(我們)的確不能與之爭強奪勢。挾,挾持、控制。誠,的確。

3.這個人值得登門拜訪,不應該委屈他前來。將軍(指劉備)應該屈尊親自前去拜訪。就,接近。枉,委屈。顧,看望。

4.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盛著食物、用壺裝著水來迎接將軍你呢?簞,名詞用做動詞,用竹筐裝著。壺,名詞用做動詞,用水壺盛著水酒。

三、有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內容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關描述,請你與課文參照閱讀,看看小說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相關文學作品,一方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體會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差異。可以參考有關資料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的部分內容。

教學建議

反復朗讀課文,以便培養較好的文言語感。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脈絡。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諸葛亮對策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戰略方針?根據是什么?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非常詳細生動的敘述,雖是小說家筆法,但是引導學生參照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字承祚,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年輕時好學,拜同郡人譙周為師,曾任蜀漢觀閣令史。宦官黃皓專政時期,大臣都趨附他,陳壽卻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譴黜。入晉后,張華愛其才,舉為孝廉,除著作郎,出補陽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國志》《古國志》《益都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二、課文中幾句話的歷史背景

1.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中平六年(189),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從。進乃召董卓(時任并州牧)帶兵到京,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何進為宦官所殺。卓將兵迎少帝于北邙,隨后又廢黜少帝,立靈帝少子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各地割據勢力于是借反對董卓為名,紛紛擁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2.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袁紹集團在董卓集團被消滅后是北方最大的軍事勢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擊敗了他。在戰前的一年,袁紹已擁有冀、青、并、幽四州,但在攻曹的問題上舉棋不定。曹操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于是趁其躊躇之機,降張繡、劉勛,攻劉備、昌,以鞏固自己的戰略后方,然后回兵官渡,與袁紹對陣。當時袁紹的數十萬眾悉集官渡,而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糧亦不足,但曹操的謀士荀認為袁紹是“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堅決主戰。曹操聽從了他的意見,又用荀攸計,燒掉了袁紹的運糧車。在決戰前夕,袁紹的謀士許攸叛紹降操,勸操偷襲袁紹的糧倉,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并親自帶兵出擊,結果取得完全的勝利。在這次戰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時間,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3.劉璋暗弱,張魯在北。

可參閱下面兩段史料:

①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盡殺魯母家室,魯遂聚漢中。

(摘自《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

②璋,字季玉,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御魯。后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摘自《三國志·劉二牧傳》)

三、諸葛亮“隆中對策”一段譯文

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興起,跨州連郡稱霸一方的多得數不清。曹操同袁紹相比,名位低賤,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終于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是時機有利,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控制著皇帝向諸侯發號施令,這實在是不能同他較量的。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世了,那里地勢險要,百姓歸順,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以它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個戰略要地,而劉表卻沒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形勢給您提供的機會,難道將軍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著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里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接納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的地方,與西邊的各少數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內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勢發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中原進軍,將軍親自統率益州大軍打出秦川,百姓誰能不拿著飯食水酒來迎接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四、《隆中對》賞析(姜濤)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極為尖銳,終于在公元184年爆發了全國規模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在東漢統治階級調兵遣將,分路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紳,借鎮壓農民起義之機各自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割據一方,這就形成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軍閥混戰。曹操和孫權在鎮壓農民起義,削平割據勢力的過程中,分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和東南部。而劉備則先后依附于公孫瓚、陶謙、曹操和袁紹,后來又到荊州投靠劉表。到處流落,一籌莫展。

《隆中對》的故事,發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這時軍閥混戰雖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孫權獨霸一方的大勢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對此,念念不忘“興復漢室”,而且頗有爭霸諸侯,統一中國之雄心的劉備,當然不能善罷甘休。于是他便積極搜羅人才,以期共濟大事。《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于透過現狀,掌握全局,并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文章開頭寫他“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就頗耐尋味。“躬耕隴畝”,并不是簡單地寫他親自耕作,而是著重說明他隱居于田野。于此讀者可以想到,一個負有卓越才識的人而隱居不仕,必有重重憂事在心。而“好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這個問題。《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亂的歌曲。諸葛亮吟誦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懷,以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的不滿。作者用一“好”字,說明他并非偶爾一吟,可見其感慨之深。“身長八尺”,是外貌描寫。但從這堂堂儀表的外貌描寫里,不僅為了顯示人物的魁偉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作者接著寫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蕓蕓眾生。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的顯赫一時的豪杰。樂毅,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的國相,曾率五國之師伐齊,拿下齊國七十余城,迫使齊王狼狽出奔的英雄。諸葛亮“自比于”他們,說明他和他們一樣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對諸葛亮的自許,客觀上也有不同的反響,對此作者也著意作了交代。“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里說的“時人”,自然是指當時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們“莫之許”,并不說明他才能低下,平生無大志,恰恰說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說明他不是那種夸夸其談,鋒芒畢露的人,而是一個聲聞不彰,謹慎從事的人。因而不被“時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與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則完全承認諸葛亮的自許是符合實際的,決非妄自尊大。接著寫徐庶向劉備推薦他,更見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他用“臥龍”一語,對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評價。在封建時代,“龍”是被神化了的四靈之長,用“龍”來比喻諸葛亮,在當時可算是最高不過的評價了。然而又用一個“臥”字,說明他雖有卓絕的才干,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與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作了有機地呼應。“思賢若渴”的劉備聽得有這樣一個“臥龍”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脫口說出“與君俱來”。可是他并不了解諸葛亮決不奉迎以求聞達的為人,所以徐庶接著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不僅把諸葛亮那種決不屈身俯就的品質和至高無上的尊嚴寫了出來,而且也為劉備屈身親往隆中求見諸葛亮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劉備屈駕求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這既是對劉備是否真誠求賢下士的觀察和考驗,同時也是對諸葛亮自許甚高,決不輕易結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劉備“凡三往”求見諸葛亮,這就完全可以證明劉備的求賢下士是出自真心誠意,諸葛亮這才同他相見。劉備“三往”,旨在討計問策,以成就大業。問策之前,劉備先“屏”去左右人等,這就進一步說明,他們雖然只是初次相見,但決非一般的往來酬酢,弄得如此機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實也正是這樣。劉備“屏”去左右之后,首先從“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天下政治形勢說起,表露他對漢室江山傾頹,皇帝遭到挾持的深切憂傷,以及對奸臣(主要指曹操)竊取政柄的強烈不滿。接著又以十分謙遜的口吻和堅定的態度述說了自己“興漢除奸”,“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平生抱負。最后誠摯懇切地提出咨詢,向諸葛亮求教,從而引出諸葛亮的對策。諸葛亮對策,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集中刻畫諸葛亮這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形象的重點。從文章的層次看,又分三層意思。

第一層,從“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至“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先從形勢分析入手,指出“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但在長期的割據混戰中,許多軍閥都相繼失敗了,而今只有既成集團勢力的曹操和孫權,但是又“不可爭”與“不可圖”。為什么不能與他們“爭”和“圖”呢?就曹操來說,從過去看,“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但經過官渡一戰,曹操卻打敗了袁紹。曹操之所以轉弱為強,不僅是時機有利,而且也是“人謀”得當。這里所說的“人謀”,包括用人和用計兩個方面。在用人上,曹操能夠使用像郭嘉、荀、許攸等足智多謀的人才;在用計上,能夠針對袁紹不恤內政,不能用人等情況,作出正確的決策。從現在來看,“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軍隊實力空前強大,并且挾持了漢獻帝,打著堂堂正正的旗號,來號令天下了。對這樣的勁敵,暫時是“不可與爭鋒”較量的。再就孫權來說,“孫權據有江東”,從孫堅到孫權“已歷三世”,有牢固的統治根基,國勢險要,人民歸附,又有張昭、周瑜、魯肅、程普等賢能之士為之效力,這是難以動搖的。因此,只能同他結成同盟,而不能去打他的主意。中原的曹操既“不可與爭”,江東的孫權又“不可圖”,到底該怎么辦呢?

第二層,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至“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就“可爭”和“可圖”的荊益兩州加以陳述剖析。從荊州來看,北邊有漢水和沔水之利,南邊直到南海,可取得資財。東邊和浙江相接,西邊直通巴蜀,地處東西南北要沖,“此用武之國”,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據此即可控制吳、魏,保住巴蜀。況且對荊州取而代之也是完全可能的。荊州的統治者劉表昏庸無能,既不懂軍事,又不能知人善用。對此,投奔劉表長達七年之久的劉備是深為了解的。荊州雖然是戰略要地,但易攻難守,因此只能作為外圍,不宜作為建立政權的基地。所以諸葛亮又進而談到益州。從益州來看,地勢險要,土地廣闊,物產富饒,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憑借這個地方的有利條件,建立了帝業。言外之意,益州同樣可以作為建立蜀漢大業的基地。而且就目前來看,益州同荊州一樣,也是“其主不能守”的情勢。劉璋身為益州刺史,但同劉表一樣昏庸無能,在北邊占據漢中的張魯,時刻都在威脅著他。益州、漢中雖然“民殷國富”,但他們都不體恤百姓,所以那些“智能之士”,都“思得明君”,也同樣可以取而代之。既然荊益二州具備地利、人和的條件,那么劉備能否據為己有,以及據為己有之后又該怎么辦呢?

第三層,從“將軍既帝室之胄”至“漢室可興矣”,說明劉備完全具備取得荊益二州的條件,并進而申明取得荊益二州之后應采取的措施及其前景。“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天下”。這是說劉備作為皇帝的后代,起而發難,是名正言順的正義之舉,是有足夠的聲望和號召力的。再加上“總攬英雄,思賢若渴”的美德,就一定能夠上下團結一致,取得荊益二州。等到“跨有荊、益”,就要“保其巖阻”。“保其巖阻”,是就軍事方面說的,它包含著堅守陣地,蓄積力量,作好準備,待機而動等內容。要保住這塊基地,還必須對西南少數民族做好“和”好和安“撫”工作,以鞏固后方,解除北伐中原時的后顧之憂。在對外政策上,要“結好孫權”,采取聯孫抗曹的政策;在內政上,要“修”,也就是要修明政治,這包含抑制豪強,施行耕戰,舉賢任能等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劉璋的弊政。這些對內對外政策,倘能付諸實行,力量就會不斷壯大,政權就會得以鞏固,自然就能對付曹操這個勁敵了。然而曹操畢竟勢力強大,要想消滅他,也決非輕而易舉之事,因而又不可魯莽從事。要待“天下有變”,也就是要等待曹操集團內部發生變亂或對外發動戰爭,這時即可乘虛而入,分兵北進,沿著兩條軍事路線,發動鉗形攻勢。一條是“將荊州之軍”向宛、洛挺進,直搗敵人的心臟洛陽;一條是“將軍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攻其首腦長安。如能照此辦理,就會受到百姓的擁護,那么成就“霸業”,“興復漢室”,統一中國的目的即可達到。劉備聽了這番對策,極口稱善,并“與亮情好日密”。這說明他對諸葛亮的高明對策如獲至寶,是欣然接受的。文章的末段,寫隆中對策后的反響。從關羽和張飛等人的“不悅”,又可看出劉備對諸葛亮器重的程度,以及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特別是他對關羽和張飛等人的勸阻和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君勿復言。”就更加生動形象地說明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同時也說明諸葛亮智識的卓絕,以及在成就蜀漢大業中將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就是沿著如上的故事情節來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后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歷史的實踐雄辯地證明,諸葛亮的預見非常英明。只是由于劉備、關羽曾一度沒有堅定地執行聯孫抗曹的外交政策,結果遭到了孫、曹兩面的夾攻,而失去了荊州。特別是吳、蜀彝陵一戰,西蜀元氣大傷,再加上劉備和諸葛亮相繼死去,后主劉禪昏庸無能,西蜀每況愈下,致使諸葛亮“興復漢室”,統一中國的規劃完全落空。

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不僅表現在他為建立蜀漢政權,統一中國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現在他深知治國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勢,除考慮到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軍事實力而外,還特別突出地強調恤民和用賢兩事。他在論述東吳“不可圖”時,指出“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論述益州“可圖”時,指出益州、漢中“民殷國富”而其主劉璋、張魯“不知存恤”,致使“賢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從是否恤民和舉賢著眼,這就更加顯示了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卓見。

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學預見,并非天性而來,而是建筑在對現實的深入觀察和了解,對形勢的科學分析和對歷史經驗總結基礎之上的。

從寫作上看,本文的層次極為清晰,結構十分謹嚴。作者自始至終圍繞著諸葛亮對策這個中心思想,圍繞著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作者先寫“隆中對”前,次寫“隆中對”時,后寫“隆中對”后,結構布局一目了然。寫“隆中對”前,采用了正面敘述的方法,寫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會聲譽,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諸葛亮其人的與眾不同。繼而又從側面加以敘寫,通過徐庶的薦舉和劉備的屈駕“三往”,進而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質非凡。這就為諸葛亮對策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先有劉備之請,而后有諸葛亮之對,自然是順理成章。如果說隆中對前,是通過作者的敘述和他人的反響來突出諸葛亮的高明的話,那么隆中對時,則是讓人物自己登場現身說法,進行具體論述,從而更雄辯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深刻觀察和科學分析,把自己的對策作了有條不紊地論述。如前所述,他先論“不可爭”與“不可圖”,次論“可爭”與“可圖”,最后寫“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劃,沿著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由近及遠,層層遞進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這樣寫來,既精辟地論述了當前形勢,又推斷了將來的發展趨勢。在論及建立根據地時,什么地方適宜,什么地方不適宜;什么地方先“圖”,什么地方后“圖”,談得一清二楚。在論及統一大業時,先談對內、對外等多方面的準備,后談如何進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寫隆中對后的反響,不論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從文章的結構來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語言的概括精練,也達到了相當完美的高度。諸如寫“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僅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而當關、張“不悅”時,劉備僅用“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而其中似盡未盡的深刻內容,留待讀者去尋思玩味。再就全文來看,篇幅也極為有限,然而卻能把對策及其前前后后寫得那么廣闊,分析得那么透辟,論述得那么周詳,也是難能可貴的。足見本文言簡而意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國志》被時人譽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見一斑。

(選自《古代散文名作欣賞》,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義教語文九上教學用書:隆中對 相關內容:
  • 《隆中對》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2、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略眼光。教學重點: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 魯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隆中對》教案(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略眼光。...

  • 隆中對(通用14篇)

    【學習目標】1、能夠結合語境準確的說出課文中文言詞語的一次多義,辨析、說出詞類活用現象。2、能夠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通過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歸納要旨及戰略方針。...

  • 《隆中對》人教九上(通用16篇)

    《隆中對》教學設計重慶涪陵第十六中學校蔣福貴教學目的: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略眼光。教學難點:1. 重點字詞及句子的理解。...

  • 《隆中對》(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2、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重難點1、朗讀2、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內容和程序教學任務:初讀課文,朗讀,積累文言詞語。...

  • 《隆中對》教案(精選12篇)

    教學設想《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后加的。雖是節選,但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他善于根據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一天下。...

  • 《隆中對》教學卡片:自讀練習(精選15篇)

    [自讀思考]閱讀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題。關羽號稱神勇,但其種種作為卻令人頗有些不解:降曹后斬顏良誅文丑,明知當時劉備在袁紹手下,卻殺袁紹大將,等于將劉備推向虎口。...

  • 《隆中對》教案(精選14篇)

    《隆中對》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對”的有關知識,了解三國文化。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3、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能力目標:1、朗讀文言課文。2、學會翻譯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 《隆中對》先說后教名師教案(精選13篇)

    一、名師說課《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后加的。雖是節選,但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他善于根據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一天下。...

  • 隆中對復習教案(精選2篇)

    設計思路: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現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 隆中對教案(精選5篇)

    教學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諸葛亮自己“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總體感悟和把握諸葛亮壟畝隱居卻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韜略,獲得年少奮發可為的人生啟迪。...

  • 隆中對(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詞語;2、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教學重難點1、朗讀2、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內容和程序第1課時教學任務:初讀課文,朗讀,積累文言詞語。...

  • 《隆中對》譯文(精選17篇)

    隆 中 對 作者:陳壽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 《隆中對》自讀教案(精選13篇)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隆中對》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 知 識 和 能 力: 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文言語感。2 過 程 和 方 法: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參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a蜜桃久久久久久免费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 成人做爰高潮片免费视频九九九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VR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99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 久草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 天堂在线国产 | 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游戏推荐 | 久久久久日本精品毛片蜜桃成熟时 | 尤物tv在线进入 | 久草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免费看视频欧美激情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 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中文 | 国内精品中文字幕 | 狠狠色亚洲 | 欧美高清69 | 青天衙门第一部 | 丁香五月欧美成人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brazzers精品成人一区 |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 爱色涩a资源|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 |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 免费无码十八禁污污网站 | 国产爆乳尤妮丝无码视频在线 | 888黄色片| 啊啊啊用力插视频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暖暖视频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 青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被窝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