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歸納法教學
結束語 這次作業的內容將是我們下節課討論的問題:“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設計說明】
長期以來,教師們對物理課都是采用“理論──現象──例子──練習”這一模式,很少有學生參與的空間。由于教師是先給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常常是無可厚非的),再給出現象讓學生解釋。這樣會窒息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質疑”意識,不利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學習能力。
1.本節課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教學形式。課堂上對于學生有條件做的實驗都安排了學生實驗,對于一些重要的實驗現象還用課件來強調。一方面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我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做這個實驗有什么用”。本節課安排了6~7個實驗,每一個實驗都有它明確的目的:要么是用來判斷“學生猜想”的正誤,要么是用來探索規律的。尤其是在學生自主探索中,實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是多媒體課件和教師講解所能取代的。
2.有效地營造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氛圍。本節課的教師設問,都引發了學生猜想。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支持某一觀點達成共識,又與另一猜想的支持者發生爭論。比如在討論“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支持“與物重有關”和支持“與排開的水的多少”、“物體浸沒的體積”的兩組就有激烈的爭論,最后由實驗五的a、b兩實驗驗證后又歸于討論。同時,本節課鼓勵學生猜想、學生實驗,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每一種聲音都有反饋。顧及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性。
3.激發學生思考的火花。本節課在實驗的設計,方案、器材的選取上都給了學生思考余地。比如實驗六,接收溢水杯排出的水有的同學想到用量筒(而不是書上的“用細繩系好的燒杯”),使實驗大大簡化;且在這個實驗上,學生的設計方案多種多樣(雖然有些不盡合理),包括實驗的結論五花八門,很好的再現了科學家們艱難的真理探索之路。
4.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本節課是以教師的設問1.2為問題驅動、引導學生進入課堂,但要到學了本章第三節“物體的沉浮條件”后才能解決。同時“作業”的布置又是下一節課“浮力產生的原因”的引導素材。以“問題”驅動教學,雖有本節課未解決的問題,卻未顯拖沓而有“啟后”之感。不過,本節課對于基礎較差的班級來說,實施上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長期積累,在設問方面應給予足夠的引導和較小的梯度。
原載《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