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運動和力(通用11篇)

運動和力

發布時間:2022-12-30

運動和力(通用11篇)

運動和力 篇1

  一、選擇題

  1. 為了傳遞信息,我國古代周朝形成郵驛制度,到宋朝時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郵遞快慢等級。“金牌”一晝夜(24h)行500里(1里=0.5km),每到一個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下面所列速度中與“金牌”的平均速度最接近的是 (    )

  a. 中學生步行的通常速度  b. 人騎自行車的通常速度

  c. 高速公路上限制的最高車速  d. 磁懸浮列車的最高時速

  2. 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關于他們的音調、響度,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男的音調高,響度小 b. 女的音調高,響度大 c. 男的音調低,響度大 d.女的音調低,響度小

  3. 下列措施不能減弱噪聲的是 (   )

  a. 街道兩旁種草植樹   b. 市區禁止機動車鳴笛

  c. 控制汽車尾氣排放指標  d. 摩托車排氣管上加消聲器

  4. 在港口的集裝箱碼頭上,吊車正吊著集裝箱勻速上升。下列關于物體間作用力關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集裝箱受到的重力和鋼絲繩對它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b. 集裝箱受到的重力和它對鋼絲繩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c. 集裝箱受到的合力方向豎直向上  d. 集裝箱受到的重力小于它對鋼絲繩的拉力

  5. 下列做法中,為了利用慣性的是  (   )

  a. 駕駛員要系好安全帶  b. 跳遠運動員起跳前要助跑

  c. 禁止汽車超載行駛  d. 汽車行駛要保持一定的車距

  6. 滑冰運動員用力推冰場周圍的扶欄時,扶欄未動,而他卻遠離扶欄而去,運動員離開扶欄后,并沒有再用力蹬冰面,但仍能滑很遠,要解釋這些現象,可利用下列知識中 (    )

  ①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③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7. 假如沒有摩擦,下列現象中不可能發生的是 (    )

  a. 地面上滾動的球、行駛的車輛很難停下來 b. 手很難拿住筆寫字

  c. 地面上的人只要輕輕一跳,就可以跳得無限高 d. 拔河比賽無法正常進行

  8. 一跳傘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機在向上運動中,則以地面為參照物,直升機的運動情況是:(    )

  a. 一定上升  b. 一定下降 c. 一定靜止 d. 無法判斷

  9. 小轎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在4s內通過80m的路程,那么它在前2s內的速度是 (     )

  a. 40m/s  b. 20m/s  c. 10m/s  d. 5m/s

  10. 如果沒有重力,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 河水不再流動,再也看不見大瀑布  b. 樹上的蘋果不會掉在地上

  c. 物體將失去質量    d. 杯子里的水倒不進口里

  11. 下列幾個實例中,屬于減小摩擦的是  (    )

  a.汽車在冰雪地面上行駛時,在汽車的后輪上纏繞上鏈子

  b.移動笨重的機床,在機床的下面墊上幾根圓木  d.可口可樂飲料瓶蓋上設有豎條紋。

  c.在皮帶傳動中,必須張緊皮帶,以增大皮帶與皮帶輪之間的壓力

  12.公共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勻速行駛,站在車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    )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車的牽引力 d.不受力

  二、填空題

  13.將甲乙兩個物體疊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上,一個水平拉力f=20n,方向向右

  作用于甲,使兩物體恰能一起勻速直線運動,如圖1。則對乙而言,它在水平方向

  上受到____個力作用,大小與方向分別是______________。

  14.汽車以25m/s的速度勻速行駛,司機突然發現前方有緊急情況,經過o.5s(從發現情況到開始制動剎車司機的反應時間)開始制動剎車,又經過4.5s滑行60m車停止,則汽車從發現情況到完全停上的這段時間內汽車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m/s。

  15.我們說“日出東方”是以___________為參照物的。

  16.一部科幻電影中有這樣的場面:一艘飛船在太空中遇險,另一艘飛船前去營救的途中,突然聽到了遇險飛船的大爆炸聲,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請你指出這個場景中的兩處科學性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體育運動與物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請說出一個慣性應用的體育項目:__________________。

  18.一輛行駛速度為75km/h的汽車與一列行駛速度為28m/s的火車相比,_____更快。

  19.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f1和f2,已知f1=4n,它們的合力是10n且方向與f1相反,則f2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20.旱冰鞋的小輪子是通過__________的方法,使_________大大減小。

  三、實驗題

  21.如圖2,在研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中,讓滑塊三次都是“從斜面頂端滑下”接著在三種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上水平運動,分別停在如圖2所示的不同地方,請回答:

  (1)木塊為什么要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頂端)滑下?

  (2)木塊在三種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上運動距離不等說明了什么?

  22.物體表現出慣性的現象很多,我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它帶來危害,請您各舉一例。

  23.圖3甲中小明手指某處寬度的測量值是________cm;

  小潔用圖3乙所示彈簧測力計測量她的頭發所能承受的拉

  力,拉力的測量值是________n。

  24.請你利用筆、尺、橡皮擦、紙、桌子這些器材中的一個或幾個設計兩個簡易小實驗,并指出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物理規律。

  示例:(1)實驗過程和現象:手在桌面上滑動,向下壓力越大,滑動時感覺阻力越大

  (2)實驗結論: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實驗1:(1)實驗過程和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2:(1)實驗過程和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圖4所示是探究“聲音的傳播”的裝置

  (1)當用抽氣設備不斷抽出瓶中的空氣時,你聽到的鈴聲的變化情況是______

  (2)你是根據哪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得出“真空不能傳聲”這一結論的。

  四、計算題:

  26.在百米賽跑比賽中,若終點計時員聽到槍聲才開始計時,那么所測時間比實際時間長還是短?相差多少?

  27.一載重氣球在空中勻速豎直上升時,受到的浮力是1200n。若將所載重物再加入10kg的物體,這時氣球就能勻速豎直下降。(設氣球上升和下降所受的浮力和阻力大小均不變,g取10n/kg)求:(1)氣球上升時受到的重力。(2)氣球運動時受到的阻力。

運動和力 篇2

  一、單元復習目的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速度的定義、速度的單位、公式及其意義。

  (2) 能用速度公式簡單計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了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

  (4)知道力和運動的關系。

  (5)知道物體的慣性,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6)通過構建知識框架和網絡,使學生牢記基礎知識,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能懂得“改變”物體運動狀態與受到外力之間關系,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分析以及科學的推理從而獲得規律。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使他們能建立如何進行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讓學生接受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作力的圖示的訓練,培養認真、細致嚴謹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出發,探求科學真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質疑精神。

  二、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學生在學習本章時,常常把牛頓第一定律這個定律和慣性這個概念搞混了。實際上這是由于我們在教授這些知識時,沒有認真加以區別所造成的。

  慣性是物體的一種性質,是指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物體運動的客觀規律,是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如果一開始講授時就注意加以區別,就不在于造成學生在思維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學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力和運動的初步知識。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識是本章的重點。

  三、知識梳理

  四、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復習內容及過程

  1、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駛的列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若同時又看到汽車也在向后退,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的運動狀態可能是         、         、         。

  例2、隨著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成功實現兩次載入航天飛行。在火箭推動飛船上升階段,航天員是被固定在飛船座艙內的。在這一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以飛船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靜止的          b.以地面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靜止的

  c.以火箭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運動的          d.以火箭為參照物飛船是運動的

  2、機械運動

  (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間對開著一對特快列車t31和t32,表中所列是這兩次列車的時刻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t31和t32列車全程運行的時間是      h    min。

  (2)除去停站時間,列車運動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4目前普通列車的速度約為100km/h,而磁懸浮列車設計速度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離約為300km,按以上速度計算,磁懸浮列車從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車縮短了      h。

  t31 車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9 497 濟南 41

  8:33

  1:16

  24 979 蚌埠    54

  3:46

  5: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16

  7:30

  — 1664 杭州 21:40

  (4)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  ⑵直線運動

  ⅰ 勻速直線運動:

  a、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        變形         ,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

  m/s 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約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2m 合4.32km/h

  速度圖象:

  ⅱ  變速運動:

  a、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b、 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c、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  v2>v>v1 

  e、常識: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車速度4m/s ,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  客運火車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  光速和無線電波 3×108m/s

  3、長度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

  (3)長度估測:

  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4、時間測量: 

  (1)時間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 s ,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

  5、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三、堂上練習

  1、雙休日自駕車外出郊游,在行駛的過程中,善于觀察的小唐同學看到汽車上有一個顯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盤,示數如圖甲所示,則汽車此時行駛的速度為         ;該車勻速行駛了一段時間后,表盤示數變為圖乙所示,那么這段時間為       h.

  2、王剛同學在做了一些測量后忘了在記錄的數據后面標明單位,請你幫他補上。某同學的身高是15.8      ;物理課本的長度是26      。

  3、坐在奔馳的列車里的乘客,若選     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若選     為參照物,他又是運動的。

  4、下列物體運動最快的是  (    )

  a.4h內通過160km     b.10s內通過了100m

  c.1h內通過1.2×106cm    d.1min內通過1000m

  5、一個物體沿平直路運動,由靜止起在10s內加速到20m/s,共運動了80m,該物體在10s內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對

  6、空中加油機在空中給飛機加油時,兩者在空中飛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須    ,此時兩者彼此處于相對      狀態。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基礎練習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單位是n。

  2、踢球時,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腳,這時腳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狀態或勻速直運動狀態狀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進一步的推理基礎上,通而概括出來的。

  二、復習內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及大小。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點有關。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圖示:a、定義: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做法。

  b:具體做法: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線段的末端的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圖中附有標度。

  ⑵力的示意圖:不需要嚴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簡易圖示叫力的示意圖。

  2、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3、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三、復習過程

  例1  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人推車時,人也受到車給的推力

  b、兩個物體不接觸,就一定不會發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個易拉罐,易拉罐變癟了,表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d、排球運動員扣球使球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表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例2  如圖9所示,將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靜止,用力的圖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兩個物體只有相互接觸,才能產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

  例4  目前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已飛出了太陽系,如果探測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測器將

  a.沿原路徑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線運動      d.沿原方向做減速直線運動

  四、堂上練習

  1、在墻上掛像框時,可自制一個重錘來檢查像框是否掛正,如圖書館14所示,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___________的。

  2、在圖6中畫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圖,并畫

  出重力相對于o點的力臂l 1. (黑點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給出的現象中,物體運動狀態不發生改變的是    

  a.在彎曲的路上汽車勻速轉彎    

  b.小孩沿筆直的滑梯勻速下滑

  c.熟透的蘋果從樹上下落      d.行駛的火車開始進站家庭

  4、第18屆世界杯足球賽正在德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圖2所示為進球時,球與球網接觸的情景。其中,足球運動速度變小,說明力能使物體的   發生改變;球網網眼變大,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   。

  5、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則認為:運動的物體并不需要力來維持。到底誰說得對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小明和同學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運動到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只需研究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所以小明讓一輛運動的小車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變化。小明在實驗中是如何讓小車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為了探究不同阻力對運動的影響,我們應該保持小車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認為小明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⑶請將小明在本實驗中的結論填寫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說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減小得越      。

  ⑷根據小明的結論,你能推理出若小車不受阻力,將做什么運動嗎?

  五、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一、基礎練習

  1、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我們把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叫做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3.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時的合力為零,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二、教學內容

  1、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2、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

  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⑴二力平衡條件是: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⑵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4)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 說明

  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

  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 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

  三、教學過程

  例1  乘客在公交車上常聽到“車輛啟動,請您抓好扶手”的語音提示。請用物理知識解釋這樣提醒的道理。

  例2 猴子能夠輕松地倒掛在樹枝上,當其倒掛在樹枝土靜止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樹枝對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b.猴子對樹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c.猴子對樹枝的作用力和樹枝對猴子的作用力是—對平衡力

  d.猴子很輕,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鈞靜止在空中

  例3 擊機在進入戰斗狀態時要丟掉副油箱,這樣做是為了

  a.減小質量,使運動狀態易于改變 b.減小質量,使運動狀態不易改變

  c.增大慣性,使運動狀態易于改變 d.增大慣性,使運動狀態不易改變

  例4  廣州市以下各圖下方關于該圖的說法錯誤的是

  a.魚線的拉    b.瓶對海綿    c.球拍對球    d.腳踢球使球飛出

  力使釣魚桿     的壓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變     去,說明力是維

  發生形變      綿發生形變    球的運動方向     持運動的原因

  例5發生以下哪一事件會使汽車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傾

  a.汽車突然剎車     b.汽車突然減速    c.汽車突然起動    d.汽車突然拐彎

  四、堂上練習

  1.下面關于力學現象的解釋中正確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來越快,是因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 .人用力推車,車未動,是因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從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為他受到慣性的作用

  d .書本靜止在課桌上,是因為書本的重力與書本對桌面的壓力平衡關于慣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靜止的物體才有慣性             b、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偶慣性

  c、物體的運動方向改變時才有慣性   d、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3、飛機降落后,在機場跑道上滑行,與起飛升空時比較,它的慣性變小了,原因是

  a.運動速度變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質量變小了    d.阻力變大了

  4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下列交通規則與慣性無關的是(  )

  a.右側通行    b.系好安全帶   c.限速行駛    d.保持車距

  5、小明和小強對有關慣性和運動的知識進行討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汽車運動時有慣性,靜止時沒有慣性

  b.汽車剎車時有慣性,勻速直線運動時沒有慣性

  c.宇宙中除機械運動外,再也沒有其他形式的運動

  d.選擇不同參照物,同一物體在同一時刻可能是運動的也可能是靜止的

  6、下表記錄的是一輛汽車分別在干燥和潮濕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駛時,某司機的反應距離(司機發現問題到開始制動的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距離)和制動距離(汽車從開始制動到完全停止行駛的距離)

  速度/km•h-1 反應距離/m 制動距離/m

  干燥 潮濕 干燥 潮濕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

  (1)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影響汽車制動距離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 汽車制動后還能繼續前進一段距離,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分析結果,寫一句交通警示語(要求簡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學反思

運動和力 篇3

  學習要求

  1.知道各種運動形式,能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

  2.理解速度概念,能對速度單位換算及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

  3.通過探究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理解慣性,并能用它來解釋有關現象,了解生產、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慣性方法。

  4.知道二力平衡條件,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物體所處的狀態,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原因。

  學習重點

  1.速度概念、單位、公式及簡單計算。

  2.慣性。

  3.力和運動的關系。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2.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4.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5.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6.速度的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v=s/t,速度的單位是:米/秒;千米/小時。1米/秒=3.6千米/小時

  7.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運動。

  8.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所用的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 ;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是指平均速度。

  9.v=s/t→s=vt,t=s/v

  10.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11. 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12. 二力平衡: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13. 二力平衡的條件: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二力平衡時合力為零。

  14. 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5. 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運動和力 篇4

  運動和力

  一、填空:

  1、我們提水,感到水桶對手有向下的拉力;我們背書包,感到書包對肩部有向下的壓力。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就是(重力)。

  2、樹上的蘋果往下落,向上拋的球最終要落回到地上,我們從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處流……這些運動都是因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物體的重力是向下的。

  3、像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態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做彈力。

  4、人們利用彈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5、被壓短或拉長的彈簧;拉開的弓;捏扁的海綿等都會產生彈力。

  6、橡皮筋繞的圈數多,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橡皮筋繞的圈數少,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

  7、橡皮筋的長度短,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橡皮筋的長度長,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

  8、彈簧受到的力越大,長度改變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

  9、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做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10、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11、依靠反沖原理運動的有噴氣式飛機、火箭、直升飛機、炮彈等。

  12、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彈簧秤。

  13、人們生活中習慣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學技術上則統一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

  14、在地上運動的物體都會與地面發生摩擦。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16、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

  17、當人們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增大它;當人們不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去減小它。

  18、往自行車車軸處滴一些潤滑油是為了減小摩擦力;人們在鞋底設計了各種花紋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19、汽車運動時,輪胎要與地面發生摩擦,我們從汽車輪胎受到的磨損就可以知道。

  20、賽車的設計: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

  二、名詞解釋:

  1、反沖力: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做反沖力。

  2、彈力:像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態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做彈力。

  3、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三、問答題:

  1、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

  答:橡皮筋繞的圈數多,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繞的圈數少,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

  2、橡皮筋的長度和在車軸上繞的方向分別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

  答:橡皮筋的長度短,小車行駛速度快、距離遠;長度長,小車行駛速度慢,距離近。橡皮筋在車軸上繞的方向與小車運動的方向相同。

  3、你還知道哪些物體有彈力?人們能用它們做什么?

  答:被拉長或壓縮的彈簧、被彎曲的鋸條或竹片、被壓縮的空氣等都能產生彈力。

  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緊帶、自行車的坐墊等都用到了彈力。

  4、說說在使用彈簧秤時應注意些什么?

  答:①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②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③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數量④測量完畢后,把測力計放回原處。

  5、小車的哪些地方會產生摩擦力?這些摩擦力屬于滑動摩擦還是滾動摩擦?

  答:在我們小車上,車軸與車身、車軸與車輪、車輪與地面都存在摩擦力,這些摩擦力屬于滾動摩擦。

  6、自行車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答:自行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剎車橡皮等處。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上做花紋,使表面粗糙些,從而增大摩擦力。

  7、自行車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減小摩擦力的?

  答:自行車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軸、中軸、后軸、腳蹬子軸、大小齒輪與鏈條等處。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裝滾珠、加潤滑油。

  8、在生活中,人們怎樣根據需要來增加或減小摩擦力?

  答:要增大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粗糙些,并設法加大物體間的正壓力,如:汽車輪胎上的花紋、鞋底上的花紋。

  要減小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變得光滑,還可以在物體下面墊上能滾動的物體,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如:往自行車車軸上加潤滑油、車軸內安裝滾珠。

  9、說說摩擦力對我們的生活的利和弊?

  答: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部件間相互摩擦而磨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10、我們都知道哪些物體是靠反沖力運動的?

  答:節日燃放的煙花、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靠反沖力運動的。

  11、汽車運動和停止都要靠輪子,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情況會怎樣?

  答:如果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車輪會打滑,汽車無法啟動,行駛的車子也很難停下來。

  12、賽車的設計特點有哪些?

  答:賽車的設計特點:(1)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動力要大)(2)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空氣阻力要小)(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不會翻車)。(4)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輪胎不打滑)

  五、連線題:(9分)

  用線把下面的科學家與他們的發現連起來

  英國科學家牛頓 紫外線(連 約翰·里特爾)

  英國科學家赫歇耳 七色光 (連 牛頓)

  德國物理學家約翰·里特爾 紅外線 (連 赫歇耳)

  六、簡答題:(共22分)

  1、“ 火山噴發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不會帶來任何好處。”這種說法對嗎?如果不對,請介紹火山噴發的好處有哪些?

  答:這種說法不對。火山噴發除了給人類帶來災難,也會帶來好處。

  火山噴發的三大好處如下:

  第一,它可以給人類創造一些土地資源,這個土地資源的,像夏威夷島全是火山噴發出來的,那現在就是土地了,就是美國國土。

  第二,就是火山能創造很多的自然景觀,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些風景區大部分是火山區,像美國的黃石公園,日本的富士山,我們國家的長白山,五大連池,有火山的地區風景幾乎都很漂亮。

  第三,它可以帶來礦產資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礦產資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屬資源和金屬資源。那非金屬資源就是火山噴發物,隨便哪種火山巖石幾乎都可以用,所以火山噴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有用。還有就是很多的礦產跟火山噴發有關系,例如有些寶石就是火山噴發出來的。

  2、人類對自然環境干擾破壞可能引發沙塵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請列舉三條)

  請同學自己選擇三條作為自己的答案。

  答:人類對自然環境干擾破壞可能引發沙塵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做下面的措施:

  第一,人類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第二,人類要適度放牧,要有計劃一方面保護好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進行生產活動,不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第三,人類要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自然環境。

  第四,人類要慎重進行工礦交通建設,尤其是不能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第五,人類要嚴禁無計劃濫伐森林植被,破壞自然環境。

  第六,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并建設一批示范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御體系。

  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運動和力 篇5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第一節  運動的描述(1)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2)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定參照物;(3)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2、過程與方法(1)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了;(2)  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學重點1、機械運動的概念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教學難點1、參照物的概念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教學過程一、運動的世界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能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結論: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二、機械運動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對前面所舉的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進行歸納。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問題:1、在同學們眼里,球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1、  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靜止的物體有什么特點?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前面所舉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時,它們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它們進行的是機械運動。三、參照物1、  問題:小明在路邊看見路上汽車飛快的從他面前駛過,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看小明,卻覺得小明在身后運動。司機為什么會這樣感覺呢?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乘坐在公共汽車上時,看路邊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覺得它們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車的乘客都覺得他們沒有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描述物體的運動,要確定一個標準,與這個標準比較,描述物體怎樣運動。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人們把它叫做參照物。2、  學生自己舉例描述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3、  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個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讓學生思考問題:(1)  選取課桌作標準,筆盒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運動)(2)  選取課本作標準,筆盒、課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筆盒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3)  選取筆盒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課本是靜止的)討論:描述物體的是運動和靜止,與所選擇的參照物有關。參照物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結論也不一樣。由以上討論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方便,我們常用地面作參照物。4、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7頁第四自然段,然后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錯覺”。(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參照物,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與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位置關系隨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行駛而發生變化,覺得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發生了運動。)5、  讓學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1)  行人看路上行駛的汽車,通常是以路面或路邊不動的建筑物為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汽車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所以觀察者就覺得汽車在運動;(2)  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相對于汽車,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因此覺得乘客不動。(3)  在行駛的汽車上看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觀察者往往習慣于以汽車為參照物,相對于汽車,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與汽車的距離越來越大,所以,觀察者就覺得行人和自行車向相反的方向運動。6、  讓學生看課本第21頁圖11.1—3。問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卡車和聯合收割機以什么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以什么為參照物,卡車或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為什么?討論:以田野或(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卡車和聯合收割機相對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關系不斷變化;卡車以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以卡車為參照物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它們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時相對位置關系不發生變化。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物體以它們中任何一個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相對靜止。7、  讓學生看課文第22頁圖11.1—4。想想,圖中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在運動還是靜止?討論交流:宇航員在艙外工作時,宇航員相對于航天飛機和航天飛機相對于宇航員(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以地球為參照物,宇航員是運動的;加油機向戰斗機加油時,加油機相對于戰斗機和戰斗機相對于加油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戰斗機和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乘坐觀景電梯向外觀看時,乘客隨電梯升降,電梯上升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增大,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電梯下降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減小,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四、知識應用1、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有一次,一個楚國人坐船過江,船 到江心時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愛的寶劍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幫他撈劍,可是這個楚國人不慌不忙,把掉劍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說:“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說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請船夫從他刻了記號的船邊下水,替他打撈寶劍。 問船夫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角度解釋為什么?(船夫不可能找到劍。這個楚國人選定的船作參照物,行駛的船相對于劍是運動的。)2、行車,順風時有時會感覺到無風;有時雖然沒有風,但騎在摩托車上卻感覺到風很大。(風是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騎自行車時,順風時若車速與風速相同,則騎車人與流動的空氣保持相對靜止,會感覺到無風;摩托車行駛時騎在車上的人與空氣相對運動,而且摩托車行駛很快,所以覺得風很大。)  達標自查1、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上空某處,這是以        為參照物,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這顆衛星是       (填“運動”或“靜止”)的。2、有關參照物的說法正確的(     )a、運動的物不能做參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才能做參照物c、任何物體都可以作參照物               d、研究某一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照物3、古代有人用詩詞來描寫運動的相對性:“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是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第一句是選          為參照物的,第二句是選            為參照物的。4、小明乘坐觀光電梯上升時,看見地面上的物體均離他而支,這是以        作為參照物。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法國飛行員在m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只小昆蟲在游動,他順手抓過來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你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彈是靜止在空中的b、子彈前進的方向與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彈運動得很慢c、子彈飛行的方向與飛機相同,并且子彈運動的速度與飛機一樣d、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6、兩只輪船沿河岸順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選擇的參照物為(     )a、甲船        b、乙船       c、一定運動     d、 都有可能7、甲物體以乙物體為參照物是靜止的,甲物體以丙物體為參照物是運動的,那么以丙物體為參照物的乙物體是(     )a、可能運動      b、可能靜止     c、一定運動       d、都有可能能力提高8、在美國電影<<生死時速>>中,一輛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發現被恐怖分子安裝了炸彈,只要車速低于50km/h炸彈就會自動爆炸,如何將車上的乘客安全撤離汽車,談談你的方法,并與看過電影的同學交流。9、小明隨爸爸坐飛機旅游,當飛機準備降落時,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動,系好安全帶。小明系好安全帶,心里卻在想:我坐在這兒真的沒動嗎?如果沒動,我怎么會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幫小明解釋一下嗎?10、我們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要選擇參照物,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時候也經常要選擇參照物,你能舉出兩例嗎?

  第一節  運動的描述(2)

  新課標要求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觀察和回憶再現初步認識機械運動的現象.2、知道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3、知道參照物.4、會選擇參照物描述機械運動,會根據對運動的描述指明參照物.5、知道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回憶再現的方法認識什么是機械運動.2、通過親身體驗的方法認識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描述運動的結果會不相同.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問題的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觀察、想象、討論等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學知識.2、通過對“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這一觀點的認識,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論,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教材內容詳解一、機械運動探究:什么是機械運動呢?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2,夏天,蚊蟲在燈下飛舞;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5.昨天,“神舟五號”飛船騰空而起;6.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后7.此時,鐘表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仔細體會與比較上面列舉的物體運動的例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物體相對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想想議議     宇宙及自然界中關于機械運動的例子還有許多;同學們通過思考、討論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來發表讓大家共享:①流星劃過夜空 ②小鳥在空中飛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動④稻穗在隨風起伏⑤房屋、樹木隨地球一起運動。這些都是機械運動嗎?二、參照物1.探究提出問題:如何恰當地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猜想和假說:(1)要選擇一個物體做標準,對照要研究的物體和選擇的標準物體相對位置是否變化后再做出判斷.            (2)很簡單,用眼睛看看動不動就行了。 進行實驗: (1)兩名同學乘坐公交車,一名同學盯著另一輛車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學盯著站牌,此時另一輛車開動,兩同學乘坐的汽車未開動,請兩同學說出自己乘坐的汽車的運動狀態.    (2)乘坐觀光電梯時,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對自己運動狀態的描述分別是怎樣的?2.參照物該怎樣選擇?想想議議    每個同學都來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的.如:夜間趁著月光走路時,要描述影子的運動情況,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影子在動;若以人為參照物,影子是靜止的。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著,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我們平常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都是相對于某個物體而言的.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說第一個物體是運動的;若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我們就說第一個物體是靜止的.對于同一物體,若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標準來研究它的運動情況,得到的結論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選擇參照物,就無法判定物體是否在運動.例如,司機開著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以車為參照物,司機是靜止的,以路面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李明和王紅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樹木為參照物,他們兩位都是運動的,若以李明為參照物,王紅是靜止的;樹木、房子相對于大地是靜止的,若以行駛的車為參照物,它們都是運動的.四、相對靜止    兩個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兩個物體就是相對靜止.例如,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以其中一個為參照物,另一個是靜止的,屬于相對靜止.天氣預報與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有密切聯系.經驗豐富的氣象預報員會根據衛星云圖結合其運動速度準確判斷冷空氣在什么時候到達什么地區造成大風降溫或冷暖空氣,什么時候在什么地區上空交匯形成雨雪天氣等等,提醒人們做好預防準備工作.

  課內練習

  題型i  雙基鞏固例1  小明同學乘火車去旅游.“火車開動”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地看著火車外的景物,他發現路旁的“樹正在飛快地后退”.這段話中加引號的三種運動情況,各以什么為參照物?    分析:在判定一個物體是否運動或怎樣運動時,一般應按以下步驟進行:①確定被研究的物體  ②選定參照物  ③根據研究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來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    本題中講到的三種運動,已知結果,找參照物是一個逆過程.首先,“火車開動”研究物體是火車,物體運動情況是開動,那么火車相對于“誰”在“開動”呢?相對于哪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顯然,小明是以車外景物為參照物判斷車在“開動”的,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樹木等.    其次,“一動不動”的研究對象是小明本人,其運動情況是“一動不動”(即靜止),判斷小明處于靜止狀態又是以“誰”為參照物呢?顯然不能再以車外景物為參照物,因為如果以車外景物為參照物,火車開動前小明是“一動不動”,而豐開動后再以車外景物為參照物小明就是“運動”的了.那么,車外景物作參照物被排除后,我們自然而然地應想到車廂或者車廂內的座位、行李等,顯然無論車開動與否,小明相對于車廂位置沒有變化,那參照物即是車廂了.    最后,“樹正在飛快地后退”,研究對象是樹,樹的運動狀態是在“后退”,那么樹“后退”又是以“誰”為參照物呢?我們想到了“后退”的反義詞是“前進”,哦,車在前進,那以“車”為參照物樹就是在“后退”的了.答案:“火車開動”是以車外景物為參照物;“一動不動”是以車廂為參照物;“樹正在飛快地后退”是以火車為參照物例2  人造地球同步衛星以 ___________為參照物是靜止的;以__________為參照物是運動的.由此可見同步衛星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_____________小時.答案:地球太陽  24   分析:以圖中電桿、小樹叢為標準,對比(a)、(b)可發現只有1號、3號小朋友與標準物體間有位置變化.例7 我們常說:“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這是以什么為參照物的?   分析:本題有同學會出現“這個過程是以太陽為參照物”的錯誤解答.分析其錯誤原因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這里研究的是大陽的運動情況,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則它自己應該是靜止的,這就和題目中所描述的“升起”、“落下”兩個運動過程不相符.我們站在地面上看到太陽“升起”、“落下”,則我們會認為自己和大地是不動的,太陽是運動的,故所選參照物是大地.答案:這個過程是以大地為參照物.題型ⅲ 開放與創新例8 在下列關于物體的靜止和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答案:aca、運動是絕對的,而對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b、我們說地球是運動的,那么選擇的參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靜止的物體c、甲以乙為參照物是靜止的,但以丙為參照物是運動的,那么丙以乙為參照物,丙一定是運動的d、研究物體運動有時可以不選擇參照物   分析:在宇宙之中一切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即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絕對靜止的物體,這就是運動的絕對性.但是運動又具有相對性,即運動和靜止是相對而言的,也就是說,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所謂機械運動是指物體與參照物相互位置的變化,所以選項a正確.   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也不同,原則上任何物體都可被選定為參照物,即參照物的選擇可以是任意的,但就是不能選擇被研究的物體自身,現在要判斷地球的運動狀態,若以地球為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則地球本身將永遠是靜止的.所以選項b是錯誤的.   對于選項c,我們可以設想乙是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甲是坐在汽車里的人,丙是路邊的樹,這樣就很容易判斷出:甲(人)相對于乙(汽車)靜止,甲(人)相對于丙(樹)是運動的,丙(樹)以汽車為參照物一定是運動的,所以選項c是正確的.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如果沒有一個假定不動的物體為參照物,就根本無法判斷物體相對位置的變化,所以離開參照物是不能夠判斷物體是否是運動的,因此選項d是錯誤的.例9 一位跳傘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飛機在向上運動,直升飛機相對地面的運動是(   )答案:d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靜止   d、無法判定   分析:跳傘運動員看到直升機在向上運動時是以自身作為參照物,由于跳傘運動.員相對地球是在向下運動,若直升機相對于地球向上運動或靜止時,跳傘運動員都會看到直升機與自身距離變大,即看到直升機向上運動,若直升機相對于地球向下運動,且下降速度比跳傘運動員下降速度慢,跳傘運動員同樣會看到直升機與自身距離變大,即認為直升機向上運動.由此可見,跳傘運動員無法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來判定直升機相對地球的運動情況.題型ⅳ 學科滲透例10 在一個無風的上午,體育課上老師組織百米競賽,張軍同學跑步時感到風迎面吹來,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答案:b   a、路面   b、自己   c、空氣   d、無法確定   分析:如果以路面為參照物,則空氣是不運動的.人感到有風迎面吹來,那么選擇的研究對象是風(即空氣),參照物肯定不是空氣.故a、c、d都不對.張軍同學感到風迎面吹來,則他認為空氣是運動的,自己是不動的,故參照物應是自己.例1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__為參照物,“青山兩岸走”是以_____________為參照物.答案:青山或河岸 竹排   分析:在判斷物體是否運動時,一般先確定被研究的物體,其次是選定參照物,最后根據研究物體相對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來確定.但此題是一個逆過程,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請你判定是以哪個物體作為參照物,這就要看竹排相對于“誰”的位置在“游”?在發生位置變化?青山相對于“誰”的位置在“走”?在發生位置變化?竹排在江中移動,顯然是相對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竹排在運動時,竹排上的人感覺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為參照物.題型v 探究學習例12 站臺前停著甲、乙兩列火車,站臺上還有售貨亭,當甲車開動時,坐在甲車上的乘客看乙車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乘客選擇的參照物是(   )答案:a   a、甲車   b、乙車   c、站臺   d、售貨亭   分析:因為坐在甲車上的乘客看乙車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是描述乙車運動情況的,所以選擇的參照物是甲車.   評析:在選擇哪個物體作參照物時,應首先確定題中描述的是哪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即描述哪個物體的位置改變了,然后才能確定參照物.例13 如圖11—2所示,由于風的緣故,河岸上的旗幟向右飄,在河面上兩條船上的旗幟分別向右和向左飄,則關于兩條船的運動狀態結論正確的是(   )答案:c    分析:衛星同步是指相對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變,而地球帶著月亮、人造衛星等要繞太陽轉動,地球繞地軸自轉一周要24小時.例3  下列現象中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 答案:b    a、五四運動    b、太陽升上天空    c、心情激動    d、鐵生銹了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機械運動的概念,在物理學中,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上進答案中,只有太陽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陽相對于地球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題型ⅱ  物理與生活    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詞中唱道,“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這里選取的參照物是(    ) 答案:b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分析:因為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是圍繞著地球轉動的,從而容易錯誤地認為是以地球為參照物,其實月亮雖然是圍繞地球轉動,但由于距離遙遠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時內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對于地球而言實際上是云在穿行。如果我們認為云是不動的,則會感覺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則會感到月亮自東向西運動.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為參照物的.例5  在一列沿平直鐵軌行駛的列車上,坐在車上的某乘客認為自己是靜止不動的,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 答案:bca、對面開來的列車    b、自己乘坐的列車c、平行鐵軌上同向運動,快慢相同的列車    d、從身旁走過的列車員    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駛的列車上,相對于地球是運動的,但是相對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車是靜止的,人與車沒有相對運動.這位乘客相對于沿著平行鐵軌上同向運動、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輛列車,位置也不發生變化,也保持相對靜止,選項b、c都是正確的.    a、a船肯定是向左運動    b、a船肯定是靜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運動,速度大于風速    d、b船肯定向左運動,速度大于風速    分析:岸上的旗幟在風的作用下,飄到右側,說明風由左向右刮,而月船的旗幟卻飄到左側,說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風速向右移動.例14  在現代交通中,高速列車已成為現實.為了不影響高速列車的運行,有人設想,若能使高速列車在進出站時既不停車、又能上下乘客,豈不更好.你能進行這樣的設計嗎?若能設計,說明理由.    答案:可以設計一輛與高速列車a相類似的列車月,在列車a進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車月,當列車a進站時,令列車月加速到與列車a車速相同,并與列車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進,保持a、月相對靜止,待乘客下完后,b車減速行駛最后停在站上,a車則繼續高速前進.1.命題方向    近年來,中考試題有關本節的題目,多是給出參照物判斷某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或是給出運動情況判斷是以什么物體為參照物,這部分知識的關鍵是理解好機械運動的概念和參照物,出題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選擇.填空題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選擇題考查對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深刻理解.2.熱點考題舉例    例1  (·福州中考試題)下面幾種運動現象中,不是機械運動的是(    ) 答案:ca、科學家研究發現,中、日兩國陸地距離平均每年靠近2.9cm   b、月球圍繞地球轉動c、菊花幼苗兩個月長高了15cm    d、成熟的蘋果從樹上落到地面例2  (·遼寧省實驗中學試題)在一列沿乎直鐵軌行駛的列車上,坐在車上的某乘客認為自己是靜止不動的,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a、對面開來的列車    b、自己乘坐的列車    c、平行鐵軌上同向運動,快慢相同的列車d、從身旁走過的列車員    分析:此乘客在行駛的列車上,相對于地球是運動的,但是相對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車是靜止的,人與車沒有相對運動.這位乘客相對于沿著平行鐵軌上同向運動、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輛列車,位置也不發生變化,也保持相對靜止,選項b、c都是正確的.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2km高空飛行時,發現臉旁似乎有一條“小蟲”,他伸手抓來一看,竟然是顆子彈,如圖11—3所示,此時子彈相對于________是運動,相對于____________是靜止的.2.長征三號火箭運載同步衛星升空,此時,以地球為參照物,衛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為參照物,衛星是____________的;當衛星脫離火箭繞地球運轉時,以火箭為參照物,衛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為參照物,衛星是_____________的.3.甲、乙、丙三人分別乘坐直升機.甲看見地面樓房勻速下降,乙看見甲靜止不動,丙看見乙勻速上升.這三架直升機各作何種運動?

運動和力 篇6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第一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2)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過程與方法(1)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2)  體驗探究長度間接測量的探究過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教學重點1、認識常用的計時工具和長度測量工具。2、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教學難點1、長度的間接測量方法。2、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教學過程  我們常常需要通過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所用時間來測量速度,這就涉及時間和長度這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測量。這節課我們在小學和日常生活中對時鐘、表、刻度尺使用和對一些時間、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一、時間的測量1、  計時工具(1)    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讓學生看課文圖11.3-1了解古代和現代的幾種計時工具。(2)  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簡要介紹日晷、沙漏計時原理:①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2、  時間單位(1)  復習小學學過的時間單位及單位間進制率。(2)  閱讀課文第27頁倒數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8頁科學世界<<計時標準>>了解“秒”的準確定義: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需的時間定義為1s。(3)  認識時間單位的符號:小時(h)、分(min)、秒(s)3 、停表的使用二、長度的測量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1)  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2)  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為“尺”。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2、長度的單位(1)  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2)  閱讀課文第28頁倒數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了解“米”的準確定義: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內所經路徑的長度定義為1米。(3)  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進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閱讀課文第28頁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4、刻度尺的使用應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5、學生分組實驗。測量物理課本寬度、做課本第3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3題要求的3個實驗。(1)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2)  測量硬幣的直徑、硬幣的周長。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幣下進行測量,直徑的位置難以判斷,會使測量不準確。只能用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方法一(卡尺法):圖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幣緊壓在桌面邊緣;借助兩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來進行測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圖圖11-2-2所示,用兩把三角板緊夾住硬幣, 均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硬幣的直徑d。根據公式l=лd 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二(滾輪法):在紙面上畫一條直線,讓硬幣從某個記號開始,在紙面上沿直線滾動n周記下終點。測出線段長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長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幣的直徑d=s/nл.方法三(替換法):把硬幣放在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上一圈,再剪下對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圓的d,即為硬幣的直徑。根據公式l=лd求出硬幣的周長。方法四(化曲為直法):拿一紙條緊貼著硬幣邊包幾圈,用一大頭針在紙條上扎穿一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平放,用刻度尺測出相鄰孔間的距離l,就是硬幣的周長。根據公式d=l/л求出硬幣的直徑。(3)  測量一頁紙的厚度探究:紙的厚度為10-4m,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頁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頁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上百頁紙的厚度,而一頁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測少法)測量時取若干頁紙(紙的頁數要足夠多),壓緊后,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總厚度l,然后將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n,求出每頁紙的厚度l=l/n.(4)  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道理與測量一頁紙的厚度相同(以多測少法)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密繞適當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l,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l/n .三、誤差   任何實驗測量結果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由于受所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測量長度實驗中,有的同學讀刻度尺示數可能估計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學估計的可能小一些,而一個物體它的真實長度總是一定的,這個真實的長度叫做真實值,所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由于儀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確,實驗者對實驗的觀察總會有偏差,因此誤差總是存在的,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的平均值 會更接近真實值,誤差較小。 達標自查1、給下列各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1)中學生的身高1700       ;                     (2)一個墨水瓶的高為0.65        ;(3)一課桌的高為0.52       ;                     (4)物理課本的寬為1.85         。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a、    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b、    讀數時,根據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據c、    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字和單位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         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會引起誤差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           d、測量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線已經磨損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5、怎樣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一枚硬幣的直徑?畫圖表示出你的測量方法,并將測量結果填在橫線上。   硬幣面值          ;硬幣直徑          。6、怎么測量一個乒乓球的直徑?寫出你需要的輔助器材,畫出你的測量方法。7、要比較準確地測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較科學而簡單的辦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為1m,長為100m的長度的刻度尺進行測量b、打開地圖,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離c、利用汽車行駛中里程表計數的變化d、將公路等分成n段,測出每段的長度s,再由ns算出能力提高8、在你身上找到長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沒有刻度尺的時候,你就可以有這些身體上的刻度進行粗略的測量了。9、利用學校田徑場的跑道和秒表,怎樣測量自己正常步行時的速度?測出了這個速度你還能進一步測出你家到學校的距離嗎?試一試。10小明在學校的田徑運動會的跳遠比賽中,奮力一躍,裁判用卷尺進行測量發現小明的成績剛好打破了校紀錄,但裁判長卻沒有認可這個成績,而是拿來了一把鋼卷尺進行了重新測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11、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是42.195km,比賽的地點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辦方,你將怎樣將馬拉松比賽路線的距離測量出來呢?說出你的方法,并查閱有關資料或請教有經驗的人,實際的測量方式與你的測量方式相同嗎?

運動和力 篇7

  第六節  復習和總結

  從容說課    通過本章“運動和力”的學習,學生對機械運動、參照物、速度、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力的單位和測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體的慣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識已有所了解.本節課的任務就是要學生系統地回顧和總結本章知識的內容,體驗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并能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歸納、總結、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將科學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能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參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并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會選擇和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知道測量的誤差,區分誤差和錯誤.    4.知道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5.會應用慣性定律解釋慣性現象,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分析實際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系統復習,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教學重點    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力的概念.教學難點    慣性現象的解釋及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教學方法    歸納法:通過對本章知識的歸納總結,體驗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系統復習本章知識.    引導分析法:通過引導學生對典型事例的分析,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    投影儀及投影片.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知識網絡(板書)    二、典型例題    例1: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汽車拉拖車時,汽車總是施力物體,而拖車總是受力物體    b.腳踢球時,腳先對球施力使球飛出,然后球對腳施力使腳疼痛    c.物體之間只有直接接觸才能發生力的作用    d.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相對而言的,主要看以哪個物體為研究對象而言,因此a錯.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與同時性,在踢球的同時腳就會疼痛,不會等球飛出去之后才痛,故b錯.物體之間不接觸時也會發生力的作用,如磁場的作用,所以c錯.故應選d.    答案:d    例2:在當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獵豹,它的速度可達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魚,它的速度可達108 km/h;在空中飛行的鳥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內能飛行5 km,如果有可能讓這三種動物在一起比賽,冠軍是_______,亞軍______.    分析:這是比較速度大小的類型題.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把它們都換算成統一的單位,就可以比較了.    獵豹的速度v1=40m/s,旗魚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獵豹    例3:手提水桶時,會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見,不但______對____施加了力,同時______對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時,水桶位置發生了變化,水桶是受力物體,施力物體是人.與此同時,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時.也受到了力.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  桶  人(手)    例4:有同學說:“物體沿直線運動,每分鐘通過的路程都是100 m,則必為勻速直線運動.”這句話對嗎?    分析:“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何為“快慢不變”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這里可以把時間分割為1小時、1分鐘、1秒鐘等.每個1小時、1分鐘、1秒鐘都是相等的時間,甚至每個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時間”.物體如果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這個“相等的時間”顯然不是指某一種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時間”,而是指任何一種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時間”,也就是說,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不僅每小時、每分鐘通過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鐘、每十分之一秒鐘等通過的路程都必須相等.    所以,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每分鐘通過的路程是100 m,那么這個物體有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并非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因為它雖然每分鐘經過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見得每秒鐘通過的路程也相等.    可見,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是不是勻速直線運動,不能只看某一種分隔法的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師傅用一把刻度尺測量一木板的長度所測量結果是3.568m那么,這塊木板的長度的準確值是多少?估計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測量的結果精確到多少?    分析:此類問題應根據測量結果,運用逆向思維來分析.根據測量記錄的要求,測量結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讀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計值是0.8cm.而估計值以前的數值均為準確值,所以3.56 m即356 cm為準確值.從右起倒數第二位數字所在單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 cm.由于測量所能達到的精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決定的,因此,這個測量結果精確到1 cm    答案:356 cm 0.8 cm 1 cm 1 cm    例6:工人用鏟子向爐膛內送煤,鏟子并不進入爐膛,而煤卻能飛進爐膛,這是為什么?    分析:先確定以煤為研究對象.然后分析煤原來的運動狀態,接著分析送煤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最后由于慣性,煤離開鏟子后要保持原來的狀態而飛進爐膛.    答案:工人用鏟子向爐膛送煤時,鏟子和煤都向前運動,當它們到達膛口前時,鏟子停止了運動,而鏟子上的煤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向前運動的狀態,而離開鏟子飛進爐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條96 cm長的導火索來使裝在鉆孔里的炸藥爆炸,導火索燃燒的速度是0.8cm/s,點火者點著導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開.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離爆炸點500 m的安全地區?    分析: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比較時間、路程和速度的多種方法求解.導火索的燃燒和點火者的跑動具有等時性.此題有多種解法.一題多解有利于同學們思維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 cm/s    v2=5 m/s          s1=96 cm        s2=500 m    解法一:比較運動時間(求t1=?  t2=?)    由v=s/t得t1=s1/v1=96 cm/o.8 cm/s=120s    t2=s2/v2=500 m/5 mis=100 s    因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區.    解法二:比較需要導火索長度和實際導火索的長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s1′=v1t1′=0.8 cm/s×100 s=80 cm.    因為s1′<s1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區.    解決三:比較導火索燃燒過程中人跑過的路程與爆炸點到安全區的距離(求s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因為s2′>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區.    解法四:比較剛好能保證人能跑到安全區的導火索燃燒速度與實際燃燒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    v1′=s1/t1′=96 cm/100 s=0.96 cm/s    因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區.    解法五:比較保證爆炸時人剛到安全區所需的速度與人實際跑開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v2′=s2/t2′=500 m/120 s=4.17 m/s    因為v2′<v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地區.    例8:步行人的速度為v1=5 km/h,騎車人的速度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發30 min,騎車人由同一出發點需經過多長時間才能追上步行人?這時距出發地多遠?    分析:這是兩個物體參加的、運動時間不同的運動,可將這兩個運動轉化為運動路程或運動的時間相同來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δ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兩個物體運動的路程相等    s1=s2  v1(t+δt)=v2t    t= = =0.25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兩個物體運動的時間相等t1=t2      所以     s= = =3.75km    t=s/v2=3.75 km/15 km/h=0.25 h.

運動和力 篇8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第四節  力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2、過程與方法(1)  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2)  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教學重點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教學難點1、力的概念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①     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 ,速度變快。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①     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②     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1)  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四、力的三要素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3、探究: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1)  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2)  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①       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②       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五、力的圖示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 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達標自查1、人推車時,是       和       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        ,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           ,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     、        、        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      b、一塊磚      c、九年級物理課本      d、兩枚1元硬幣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      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能力提高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                    。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運動和力 篇9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一、單元復習目的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速度的定義、速度的單位、公式及其意義。

  (2) 能用速度公式簡單計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了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

  (4)知道力和運動的關系。

  (5)知道物體的慣性,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6)通過構建知識框架和網絡,使學生牢記基礎知識,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能懂得“改變”物體運動狀態與受到外力之間關系,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分析以及科學的推理從而獲得規律。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使他們能建立如何進行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讓學生接受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作力的圖示的訓練,培養認真、細致嚴謹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出發,探求科學真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質疑精神。

  二、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學生在學習本章時,常常把牛頓第一定律這個定律和慣性這個概念搞混了。實際上這是由于我們在教授這些知識時,沒有認真加以區別所造成的。

  慣性是物體的一種性質,是指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物體運動的客觀規律,是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如果一開始講授時就注意加以區別,就不在于造成學生在思維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學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力和運動的初步知識。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識是本章的重點。

  三、知識梳理

  四、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復習內容及過程

  1、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駛的列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若同時又看到汽車也在向后退,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的運動狀態可能是         、         、         。

  例2、隨著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成功實現兩次載入航天飛行。在火箭推動飛船上升階段,航天員是被固定在飛船座艙內的。在這一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以飛船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靜止的          b.以地面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靜止的

  c.以火箭為參照物航天員是運動的          d.以火箭為參照物飛船是運動的

  2、機械運動

  (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間對開著一對特快列車t31和t32,表中所列是這兩次列車的時刻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t31和t32列車全程運行的時間是      h    min。

  (2)除去停站時間,列車運動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4目前普通列車的速度約為100km/h,而磁懸浮列車設計速度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離約為300km,按以上速度計算,磁懸浮列車從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車縮短了      h。

  t31 車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9 497 濟南 41

  8:33

  1:16

  24 979 蚌埠    54

  3:46

  5: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16

  7:30

  — 1664 杭州 21:40

  (4)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  ⑵直線運動

  ⅰ 勻速直線運動:

  a、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        變形         ,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

  m/s 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約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2m 合4.32km/h

  速度圖象:

  ⅱ  變速運動:

  a、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b、 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c、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  v2>v>v1 

  e、常識: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車速度4m/s ,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  客運火車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  光速和無線電波 3×108m/s

  3、長度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

  (3)長度估測:

  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4、時間測量: 

  (1)時間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 s ,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

  5、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三、堂上練習

  1、雙休日自駕車外出郊游,在行駛的過程中,善于觀察的小唐同學看到汽車上有一個顯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盤,示數如圖甲所示,則汽車此時行駛的速度為         ;該車勻速行駛了一段時間后,表盤示數變為圖乙所示,那么這段時間為       h.

  2、王剛同學在做了一些測量后忘了在記錄的數據后面標明單位,請你幫他補上。某同學的身高是15.8      ;物理課本的長度是26      。

  3、坐在奔馳的列車里的乘客,若選     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若選     為參照物,他又是運動的。

  4、下列物體運動最快的是  (    )

  a.4h內通過160km     b.10s內通過了100m

  c.1h內通過1.2×106cm    d.1min內通過1000m

  5、一個物體沿平直路運動,由靜止起在10s內加速到20m/s,共運動了80m,該物體在10s內平均速度是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對

  6、空中加油機在空中給飛機加油時,兩者在空中飛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須    ,此時兩者彼此處于相對      狀態。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基礎練習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單位是n。

  2、踢球時,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腳,這時腳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狀態或勻速直運動狀態狀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進一步的推理基礎上,通而概括出來的。

  二、復習內容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及大小。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點有關。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圖示:a、定義: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做法。

  b:具體做法: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線段的末端的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圖中附有標度。

  ⑵力的示意圖:不需要嚴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簡易圖示叫力的示意圖。

  2、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3、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三、復習過程

  例1  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人推車時,人也受到車給的推力

  b、兩個物體不接觸,就一定不會發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個易拉罐,易拉罐變癟了,表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d、排球運動員扣球使球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表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例2  如圖9所示,將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靜止,用力的圖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北京市朝陽區XX年)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兩個物體只有相互接觸,才能產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

  例4  (XX年湖北省宜昌市)目前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已飛出了太陽系,如果探測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測器將

  a.沿原路徑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線運動      d.沿原方向做減速直線運動

  四、堂上練習

  1、在墻上掛像框時,可自制一個重錘來檢查像框是否掛正,如圖書館14所示,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___________的。

  2、在圖6中畫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圖,并畫

  出重力相對于o點的力臂l 1. (黑點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給出的現象中,物體運動狀態不發生改變的是    

  a.在彎曲的路上汽車勻速轉彎    

  b.小孩沿筆直的滑梯勻速下滑

  c.熟透的蘋果從樹上下落      d.行駛的火車開始進站家庭

  4、(上海市XX年)第18屆世界杯足球賽正在德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圖2所示為進球時,球與球網接觸的情景。其中,足球運動速度變小,說明力能使物體的   發生改變;球網網眼變大,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   。

  5、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則認為:運動的物體并不需要力來維持。到底誰說得對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小明和同學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運動到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只需研究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所以小明讓一輛運動的小車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變化。小明在實驗中是如何讓小車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為了探究不同阻力對運動的影響,我們應該保持小車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認為小明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⑶請將小明在本實驗中的結論填寫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說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減小得越      。

  ⑷根據小明的結論,你能推理出若小車不受阻力,將做什么運動嗎?

  五、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一、基礎練習

  1、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我們把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叫做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3.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時的合力為零,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二、教學內容

  1、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2、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人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

  答:利用: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后可以讓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制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⑴二力平衡條件是: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⑵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4)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 說明

  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應用: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題要畫出物體受力示意圖。

  畫圖時注意:①先畫重力然后看物體與那些物體接觸,就可能受到這些物體的作用力 ②畫圖時還要考慮物體運動狀態。

  三、教學過程

  例1  南京乘客在公交車上常聽到“車輛啟動,請您抓好扶手”的語音提示。請用物理知識解釋這樣提醒的道理。

  例2 (臨沂市XX年)猴子能夠輕松地倒掛在樹枝上,當其倒掛在樹枝土靜止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樹枝對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b.猴子對樹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c.猴子對樹枝的作用力和樹枝對猴子的作用力是—對平衡力

  d.猴子很輕,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鈞靜止在空中

  例3 XX年濰坊市 殲擊機在進入戰斗狀態時要丟掉副油箱,這樣做是為了

  a.減小質量,使運動狀態易于改變 b.減小質量,使運動狀態不易改變

  c.增大慣性,使運動狀態易于改變 d.增大慣性,使運動狀態不易改變

  例4  廣州市以下各圖下方關于該圖的說法錯誤的是

  a.魚線的拉    b.瓶對海綿    c.球拍對球    d.腳踢球使球飛出

  力使釣魚桿     的壓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變     去,說明力是維

  發生形變      綿發生形變    球的運動方向     持運動的原因

  例5 廣州市 發生以下哪一事件會使汽車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傾

  a.汽車突然剎車     b.汽車突然減速    c.汽車突然起動    d.汽車突然拐彎

  四、堂上練習

  1.XX年南通市 下面關于力學現象的解釋中正確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來越快,是因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 .人用力推車,車未動,是因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從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為他受到慣性的作用

  d .書本靜止在課桌上,是因為書本的重力與書本對桌面的壓力平衡

  2、海淀區 關于慣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靜止的物體才有慣性             b、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偶慣性

  c、物體的運動方向改變時才有慣性   d、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3、鹽城市 飛機降落后,在機場跑道上滑行,與起飛升空時比較,它的慣性變小了,原因是

  a.運動速度變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質量變小了    d.阻力變大了

  4、廣州市海珠區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下列交通規則與慣性無關的是(  )

  a.右側通行    b.系好安全帶   c.限速行駛    d.保持車距

  5、武漢市小明和小強對有關慣性和運動的知識進行討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汽車運動時有慣性,靜止時沒有慣性

  b.汽車剎車時有慣性,勻速直線運動時沒有慣性

  c.宇宙中除機械運動外,再也沒有其他形式的運動

  d.選擇不同參照物,同一物體在同一時刻可能是運動的也可能是靜止的

  6、下表記錄的是一輛汽車分別在干燥和潮濕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駛時,某司機的反應距離(司機發現問題到開始制動的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距離)和制動距離(汽車從開始制動到完全停止行駛的距離)

  速度/km•h-1 反應距離/m 制動距離/m

  干燥 潮濕 干燥 潮濕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

  (1)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影響汽車制動距離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 汽車制動后還能繼續前進一段距離,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分析結果,寫一句交通警示語(要求簡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學反思

運動和力 篇10

  初三物理 “運動和力”復習課案

  復習目標

  1、力的定義: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體發生形變,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4、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5、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

  6、力的合成:求兩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邊形法求合力。

  1、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所有物體都在不停地做機械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

  3、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公式為:

  4、變速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常見的運動大多為變速運動。

  5、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將物體運動路程s除以所用時間t得到的結果,用來表示物體在運動時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3、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彼此平衡的兩個力合力為零。

  4、平衡力作用下物體的運動,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

  一、力

  1.理解力的概念時應注意三點:

  (l)力的物質性 離開了物體,力是不能存在的.一個物體如果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別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作用的力.這兩個物體一個稱為受力物體,另一個稱為施力物體.單一的受力或施力物體是不存在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2.力的測量方法

  力的測量儀器叫做測力計,其中常用的一種叫彈簧秤.

  由實驗可知:在彈性范圍以內,彈簧的伸長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律).因此,可以由彈簧伸長的長度來表示拉力的大小.彈簧秤的刻度是均勻的.

  所謂彈簧的伸長量,指彈簧伸長后的長度和原長之差

  3.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又把物體的重力叫做物體的重量,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關.

  5.力的圖示法和力的示意圖

  為是物理學中的抽象概念,為了使它形象化和便于研究,用圖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叫力的圖示法.用圖示法畫力時,可以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向.力的示意圖是粗略地描述力的圖,它是只沿著力的方向畫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的受力作用.不嚴格追究箭頭的起點和長度.

  6、關于力的合成,要注意以下幾點:

  (l)合力與它的分力的關系是一種等效替換.

  (2)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3)合力的大小不僅決定于各分力的大小,而且依賴于它們之間的夾角.因此,合力的大小并不一定大于每個分力的大小,如果兩共點力的大小是f1、f2,則合力f合的大小,隨f1、f2間的夾角θ而變化,0≤θ≤180°,θ變大時,f合減小,其變化范圍是(f1+f2)≥f合≥|f1+f2|,f合方向亦因θ而變化。

  二、簡單的運動

  1.速度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不能只會背誦定義和公式,就認為是懂了,要理解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l)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大小是不變的,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路程都相等,所謂“任何相等時間”是以測量精度和實驗要求為依據的.

  (2)在變速直線運動中,由于速度的大小在變化、所以用研究勻速直線運動快慢的方法,引入平均速度來描述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路程(或時間)內的大體上的運動快慢程度.

  (3)在求平均速度時必須注意是求哪一段路程內的平均速度,便應該用哪一段路程除以該段路程所用的時間,不要張冠李戴。

  (4)由于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復合單位,所以在進行速度單位換算時,可以分別先把長度和時間單位換算到需要的單位,然后再進行運算。中間過程寫上單位,可以防止錯誤產生。

  2.在研究機械運動的時候,作為標準的,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我們所說的物體的運動或靜止以及運動情況跟選擇的參照物有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觀察的結果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要選擇那些使問題簡化而且是最合適的物體為參照物。

  三、力和運動

  1、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指出了物體在不受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由于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物體在不受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即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只能由物體本身的某種性質來決定.物體本身的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所以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與外界的因素沒有關系.物體受力與否不會改變物體本身所具有的慣性.

  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2.要深刻地理解為什么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運動狀態的變化可以是:由靜止到運動;由運動到靜止;運動的速度大小發生變化,如由小到大(加速)或由大到小(減速);速度大小不變而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等.

  發生了上述四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情況,我們便說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這種狀態的變化必然是由于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也就是說,不受外力作用時,靜止的將永遠靜止,運動的將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什么時候有力作用,什么時候就會發生運動狀態的改變。

  3.如果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那么,這兩個力對物體的作用就互相抵消,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會發生變化.所以,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實際上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我們便可認為物體一定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必須學會物體在二力作用下是否處于平衡狀態的判斷方法.會用圖示法表示平衡狀態下物體所受的力.即:從物體所處的狀態看,物體在二力作用下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從受力特征上看,所受的兩個力必須滿足二力的平衡條件。

  4、在實際問題中區分平衡力和物體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力是難點。

  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在于對二力平衡條件的深入理解,初學者往往只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記憶深刻,而對同一物體和同一直線這兩個條件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二力如果不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就根本談不上平衡.所以,這是討論二力平衡問題的前提.那么,在討論二力平衡問題時,為什么兩個力的作用線必須在同一直線上呢?這是因為:盡管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則受力物體將發生轉動而不可能處于靜止狀態,所以,我們必須全面、深刻地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5、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不能理解為阻礙物體的運動、如在自行車運動的過程中,后輪是主動輪,由于鏈條的作用后輪與地面的接觸點相對于地面有向后運動的趨勢,地面對后輪上的接觸點施加向前的摩擦力f,f的方向與自行車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就是自行車在運動的過程中所受的牽引力。

  研究滑動摩擦的實驗.用彈簧秤拉木塊在長木板上勻速運動,取三次壓力和摩擦力的數據,根據此數據研究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

  研究這些數據我們發現

  這個常數即滑動摩擦系數μ,由于接觸面性質(材料、光滑度)是確定的,所以μ為一個常數.實驗結果剛好表明這一性質。

  由此可知:在接觸面性質一定時,摩擦力和正壓力成正比。

  6、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可以判斷它的運動狀態的變化,反之也可以根據它的運動狀態的變化,來判斷它的受力情況。

運動和力 篇11

  一、基礎知識

  1.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壓力。重力都是豎直向下的。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2. 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時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3. 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氣墊船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4. 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長”的特征制成的;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人們生活中習慣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1牛約等于 100克的力。

  5.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的重量和物體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6. 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7.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8. 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運動的物體失去動力后自己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滾珠軸承是一種將滑動變為滾動的裝置。

  9. 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鏈條、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

  10. 怎樣設計能使賽車時速達到300千米以上,同時要盡量做到平穩、安全?(賽車的設計特點)(1)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動力要大)(2)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空氣阻力要小)(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不會翻車)。(4)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輪胎不打滑)

  二、簡答:

  1.生活中哪些運動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答:樹上的蘋果往下落、向上拋的球最重要落回到地上、從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處流、水桶對手的拉力、書包對肩部的壓力等。

  2.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彈力?

  答: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撐桿跳高、跳水、各式各樣的彈簧等。

  3.生活中運用反沖力運動的物體有哪些?

  答:飛機、火箭、煙花;動物中的烏賊也是用反沖力運動的。

  4.列舉彈簧測力計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提環(便于手握)、彈簧(用伸縮來表示力的大小)、指針(指示力的多少和大小)、刻度板(讀出力的多少和大小)、掛鉤(掛被測量的物體)

  5.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答:接觸面的狀況(光滑程度)、物體的重量、物體的運動方式(滑動或滾動)、相對運動速度等。

  6.列舉生活中增大(或縮小)摩擦力的實例。

  答:增大摩擦力:運動鞋底的花紋、汽車輪胎上的花紋、雨雪天車輪上安裝防滑鏈、籃球表面上印有花紋、在結冰的路上鋪上稻草等。

  減小摩擦力:拉鏈打蠟、車輪作成圓的、溜冰鞋上安裝滑輪、給自行車飛輪加潤滑油、門鎖不好轉時添加點機油等。

  7.氣球噴氣為什么能推動小車運動?

  答: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氣球小車就是被反沖力推動的。

  8.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9. 自行車上哪些部件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部件是需要減小摩擦力的?

  答:增大摩擦力的: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減小摩擦力的: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

  10.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需要什么條件?怎樣使物體運動得更快?

  答: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施加一個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施加一個更大的力。

  11.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

  答:拉力越大、小車運動速度越快,運動距離越遠、拉力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運動距離越近。

  12.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與小車運動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答:小車行駛的距離與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有關系,在橡皮筋彈力范圍內,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距離越遠;纏繞的圈數越少,小車行駛距離越近。

  三、實驗設計

  1. 重力大小與小車運動

  實驗名稱:重力大小是怎樣影響小車運動的?

  實驗材料:小車、細繩、墊圈、計時器

  相同條件:除重力外的其他條件(如小車、細繩等)

  不同條件:重力(指墊圈個數)

  實驗過程:①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②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增加墊圈,直到小車可以動起來;③再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變化。

  實驗現象:小車從不動到運動,而且一次比一次速度快。

  實驗結論:重力越大,產生的拉力越大,小車運動速度越快;重力越小,產生的拉力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

  2.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

  實驗名稱: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實驗材料:小車、橡皮筋、尺子

  相同條件:除橡皮筋纏繞圈數外的其他條件(如:小車、橡皮筋、尺子、纏繞方向等)

  不同條件:橡皮筋纏繞的圈數

  實驗過程:①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車架上,每次都從起點開始運動;②從纏繞橡皮筋一圈開始,一圈一圈增加橡皮筋纏繞的圈數,找到使小車運動的最少圈數;③放開小車,在小車停止后量出小車行駛的路程,記錄下來;④改變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做好記錄。

  實驗現象:小車從不動到運動,隨著橡皮筋圈數的增加,小車一次比一次行駛得遠。

  實驗結論: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產生的彈力大,小車行駛的速度越快,行駛的距離越遠;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少,產生的彈力小,小車行駛的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近。

  3.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

  實驗名稱: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

  實驗材料:細線、彈簧秤、文具盒、毛巾

  相同條件:除接觸面光滑程度的其他條件(如:文具盒的重量、體積、形狀,彈簧秤、細線、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條件:接觸面光滑程度

  實驗過程:①將細線的一端固定在彈簧秤的掛鉤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光滑的桌面上輕輕拉動文具盒,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記錄下彈簧秤的讀數,重復多做幾次;③在桌面上鋪上一條干燥的毛巾,在粗糙的毛巾上輕輕拉動文具盒,并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做好記錄,重復多做幾次。

  實驗現象:在光滑的桌面上拉文具盒用的力比在毛巾上文具盒用的力小。

  實驗結論:接觸面越光滑,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就小;接觸面越粗糙,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就大。

  4. 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實驗名稱: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實驗材料:細線、彈簧秤、文具盒

  相同條件:除重量外的其他條件(如: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文具盒的體積、形狀,彈簧秤、細線、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條件:文具盒的重量

  實驗過程:①將細線的一端固定在彈簧秤的掛鉤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緩緩拉動文具盒,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記錄下彈簧秤的讀數,重復多做幾次;③把文具盒內裝滿東西,稱出文具盒的重量,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緩緩拉動文具盒,并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做好記錄,重復多做幾次。

  實驗現象:拉動裝滿東西的文具盒用的力比不裝東西的文具盒用的力大。

  實驗結論:物體越重,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越小。

運動和力(通用11篇) 相關內容:
  • 一件運動衫(精選13篇)

    教案示例一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2、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3、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教學重點:快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 《一件運動衫》教案示例(精選13篇)

    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2、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3、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教學重點:快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 《一件運動衫》練習設計(精選13篇)

    一、給詞語中帶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舊鞋(xià xié)運動衫(sán shān)衣兜(dū dōu) 面頰(jiā jiá)熟悉(shú shóu) 猶豫(yù yú)二、比一比,再組詞。...

  • 《維新變法運動》(精選12篇)

    《維新變法運動》教學設計課 名維新變法運動班 級二年二班學 校大連市127中學授課教師王玉梅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嚴復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對近代思想發展的積極影響。...

  • 《一件運動衫》教案設計范文(通用14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2.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3.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

  • 人體的支持與運動(通用2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2.描述人體骨骼的組成。3.通過觀察說明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二、能力目標:通過觀察長骨的結構以及進行有關骨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維新變法運動(精選15篇)

    八年級上冊第7課教學建議、教學案例及參考答案【特別提示】導學案只是老師教學的一個輔助,千萬不能完全一成不變地依據導學案來教學,如果機械使用導學案,課堂教學過程將毫無生氣,也不會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 第二章 運動與能量(通用2篇)

    第二章 運動與能量第4節 能量一、本節三維目標要求1.知識與技能知道一切物體都是有能量,不同運動形式對應不同能量。初步了解光能、機械能、內能、電能、化學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 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精選2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規律——只受電場力,帶電粒子做勻變速運動.重點掌握初速度與場強方向垂直的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類平拋運動.2、知道示波管的構造和原理.能力目標1、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讓學生學習運用理想化方法,突出...

  • 人教第九冊《一件運動衫》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3、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教學重點:反復朗讀課文。教學難點: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

  • 《一件運動衫》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要求】1、閱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2、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推測故事的結局。【教學重難點】1、了解“我”對運動衫的喜愛和購買過程的描寫,體會我與康威老先生互相關愛的品質。...

  •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精選2篇)

    第 周 星期 第 節 年 月 日課題第一節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第1課時)中考資源網執教教學目標1. 知道牛頓第一運動定律2.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3. 樹立愛科學,不斷進取的精神 重點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難點認識物體運動不需...

  • 第1課 抗日救亡運動(精選2篇)

    第13課 抗日救亡運動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 解九一八事變的經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掌 握九一八事變的結果;西安事變的背景、和平解決及其意義能力訓練過程方法閱讀課文復述史實按照時間順序復述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的經過...

  • 抗日救亡運動(精選13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 解九一八事變的經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掌 握九一八事變的結果;西安事變的背景、和平解決及其意義能力訓練過程方法閱讀課文復述史實按照時間順序復述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的經過,注意捋出重要...

  • 動物和運動教案(精選5篇)

    【內容與解析】本章要學的內容是動物的運動和行為,指的是動物的運動,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社會行為,其核心是動物的運動和先天性行為及學習行為,理解它的關鍵就是要清楚動物的運動系統是如何配合運動的,區分什么是先天性行為,什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拍拍拍 | 成人精品一区日本无码网 | 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中国xxxx自慰xxxx | 亚洲成人av免费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色噜噜男人的天堂 | 把女邻居弄高潮了 | 成人av视 | 少妇av在线 | 国产71区| 性无码专区无码片 | av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大屁股喷潮水XXXX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牛牛 | 日日干天夜夜 | 黄色国产免费观看 |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视频应用 | 成年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 性奴秘书裸侍跪趴等主人玩 | 久久中文视频 | 欧美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10| 自拍偷拍第6页 | 十九岁大学生日本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 | 色五月第一门户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 少妇和子乱视频 | 伊人成人综同网wwwyiren22co | 美腿制服丝袜国产亚洲 |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天天综合网页在线观看 | 久热香蕉在线爽青青 | 一区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