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冊四課雨說
4.雨 說
鄭愁予
教學目的
1.學會細致觀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寫方法。
2.學習在景物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1)是注意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選擇好語氣和語調,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首詩。
(2)細致地觀察景物,抓住特征進行描寫也是教學重點之一。
2.難點:在景物描寫中抒發感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圃(pu3) 錮(gu3) 滯(zhi4) 喑啞(yin1)(ya3)
嚷(rang3)蓑(suo1) 笠(li4) 膏(gao1)
聳(sang3)繞(rao4) 襁褓(qiang3)(bao3) 呼啦啦(hu1)
2.解釋下列詞語:
(1)禁錮:束縛,強力限制。
(2)寒淺:初春時淡淡的余寒。
(3)留滯:停滯,不流通。
(4)喑啞:嗓子干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潤如油膏:細膩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樣。
(8)安息:安靜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長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賜福,后來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讀課文。
二、導人 .
1I導語 :我們學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詩,那是“黎明”要詩人向人們傳達它的話。今天我們要學的是當代中國臺灣詩人鄭愁予寫的<雨說>,和艾青的詩歌不同的是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們進行述說。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俑說——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2.作家作品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東省。中國臺灣當代諍人。1949年自費印刷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1954年考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并在《現代詩》季刊發表大量詩作,成為“現代派”的中堅。1968年赴美留學。出版的詩集有《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集》、《刺繡的歌謠》等。在中國臺灣詩壇鄭愁予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在“中國也很有些外國詩人。用生疏惡劣的中國文字寫他們的現代感覺”時,鄭愁予始終堅持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是現代的。他的詩表現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現代的,可在詩的感情深處,則是深厚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他把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與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相結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國傳統的意識中,使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渾然一體。作為現代派的一員,鄭愁予以其對中國傳統精神和藝術品味的繼承,迥然有別于西化的“現代”。
三、正課 ‘
1.朗讀唐代詩人杜甫膾炙人口的名詩<春夜喜雨>,回憶一下這首詩中杜甫抒發的感情。
討論并歸納:《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時寫的。詩中描寫春夜降雨,滋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2.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討論并歸納:《雨說》中詩人從雨中獲得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借春雨的述說抒發了詩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們無憂無慮、幸福成長。由此贊美中國傳統的“一切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問:副標題起什么作用?這一首詩的副標“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對我們理解這首詩的題旨有什么幫助?
討論并歸納:副標題:新聞報道中多行標題的一部分,又稱輔題或子題。寫在正題的后邊,用以補充或說明正題,對中心進行提示。散文和詩歌中的副標題一般是以提示詩、文寫作緣由為多。如<有的人>其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其實這首詩就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創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鮮明的愛憎,贊頌魯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雨說>這首詩的副標題“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它提示了讀者,詩人寫作本首詩歌的出發點是為中國的廣大兒童們。詩人想借“春雨”告訴中國的兒童們,中國人傳統的人文思想是“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下一代”,兒童們應該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會長者的愛撫,在無憂無慮中幸福成長。
4.朗讀課文,找一找詩中“雨”說了什么話?這些詩集中表達了一
個什么意思?
討論并歸納:“雨”說她來了;她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她,靜悄悄地走來,孩子們不要拒絕她的來到;她,來自遙遠的地方;她,曾在幸運的笑中長大。“雨”說她來了,就不再回去,當孩子們學會了自由地笑,她快樂地安息。這些話表達了中國的長者們為了讓兒童們能夠無憂無慮、健康幸福的長大,他們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價。
四、小結
<雨說>是一首新詩。所謂“新詩”世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后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們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詞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更直接反映了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它與社會發展的潮流相適應,逐漸成為詩歌的主流。學習詩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讀,在理解詩意后,更應當運用朗讀的一些要領和技巧反復詠唱,朗讀成誦。詩的語言有別于其他文體,大量的名詩,其語言更是經過詩人千錘百煉方給于確定,記憶于心,對于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大有幫助。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第1、2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一、預習1.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首詩。2.想一想這首詩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好在哪里?
二、導人
“詩言志”,鄭愁予之所以在中國臺灣詩壇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這應當和詩人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有著一種執著追求是分不開的。上節課中我們對詩人在詩中一連串中國傳統人文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融為一體有了初步了解,這節課我們將就此作進一步的理解。
三、正課
1.提問:這首詩布局謀篇,層次井然,請給詩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明確:這首詩雨的行蹤,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雨前。寫春雨來前大地蕭條,也因大地蕭條。雨才來探訪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節)雨中。寫春雨來臨,大地更新,春雨的來臨為大地帶來了歡樂。
第三部分:(第5、6、7節)雨教。寫春雨告知兒童自己曾在笑中長大,教兒童要勇敢面對生活、幸福成長。
第四部分:(第9節)雨息。寫春雨向兒童們表達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兒童們自由地笑,幸福成長。
2.提問:雨“說”了什么話?這些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討論并歸納:這首詩通篇都是“雨”說的話。“雨”說它來探訪四月的大地,它來親近大地上的孩子們并教給他們勇敢地笑。這些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了。“雨”這位愛的使者要給大地帶來春天,給孩子們帶來歡笑。
3.朗讀詩歌,想一想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里?
這首詩主要用擬人的手法寫“雨”,將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滿愛心的天使形象,全詩是“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嘀嘀細語,這樣寫既符合兒童心理,也使這首詩具有輕柔、喜悅、親切的風格,充滿童真童趣。
4.提問:<雨說>的敘述主角是“雨”,它象征什么?
討論并歸納:象征著一位為大地帶來春天,為兒童帶來歡笑的愛的使者。
5.提問:讀一讀第7、8兩節,這其中的“笑”你是怎樣理解的?談談
自己的看法。
討論并歸納:這兩節詩,雖是“春雨教兒童二樣事”,但內容只有一樣,即“教你們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節詩人運用擬人手法通過景物描寫,通過物對雨的態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條兒”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這擬人逼真,風雨中的柳樹長得更瀟灑;而一石獅,石獅流的不是淚,那分明是雨水呀,風雨中石獅也多了一種樂趣;雨中的飛燕,傾斜那靈巧的軀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種喜慶、勇敢的身姿,可見詩人透過雨,教給兒童們的是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只有這樣,樂對人生,才能幸福成長。而第8節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這里的“笑”仍然是教兒童們要勇敢地歡笑,樂觀地面對人生。兒童是大地的主人。兒童是未來。只要我們的廣大兒童勇敢面對生活,樂對人生,我們的國家,民族就有希望。這是詩人殷切的希望。
6.想一想,這首詩與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擬人化手法運用上有什么異同。
討論、明確: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擬人化手法。這一點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類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詩以“黎明”為說話者,而鄭愁予的<雨說>,全詩以春雨為說話者。不同的是艾詩主要是“黎明”讓詩人轉告人們它的通知,而鄭詩則用“雨”直接與兒童對話,表情達意罷了。
7.說一說,這首詩除了擬人手法外,作者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討論、明確:除了擬人外,作者還用了比較、排比、反復的修辭手法。
比喻: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排比:如:“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
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復:如:“雨說:我來了……”“雨說P…..’’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中國臺灣詩人鄭愁予的短詩<雨說>,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應當了解修辭方法的運用在寫作中是很重要的,運用的恰當,無
論是語言結構,還是表情達意上都會收到更佳的效果。這也提醒了我們同學,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不妨開拓眼界,不僅要讀課文,要讀報刊上我們中國大陸作家的作品,眼光還要放遠一些,有機會也可以讀一讀中國香港、澳門的作家作品,讀一讀中國臺灣的作家作品,讀一讀在美國、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亞的中國作家的作品。廣泛涉獵之后,你便會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你的語文知識也會更多、更扎實。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第3題,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