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通讀全文,完成以下任務:
1、掃清字詞障礙。
2、熟悉主要內容。
3、弄清人物及其關系。
二、瀏覽全文,根據描寫的人物確定本文的大致情節。
全文按照“回——在——離”的順序分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是文章的主體,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只是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你休息一兩天……我得去看看”。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第三層:“母親站起身……出去了”。寫出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層:“此后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與閏土的相見。
三、聽讀課文,加深印象。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多媒體朗讀或錄音范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由教師范讀或學生個讀。
四、學生自讀,體味文學語言,加強語感。
五、有條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關辛亥革命前后中國江南農村狀況的視頻資料,沒條件的可由教師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
第二課時 對比寫法的專題研究
一、人物命運變化研究。
1、閏土命運變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見多識廣:①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②“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同“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人際關系:①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②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木偶特征:①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②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③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景物烘托:①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②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
過苦日子:“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人際關系:①“阿!閏土哥,——你來了?……”/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②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我也說不出話。③“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④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楊二嫂命運變化研究:豆腐西施——細腳伶仃的圓規
20年前楊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先前印象: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社會環境: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職業營生:“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20年后楊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一個凸顴骨,薄嘴唇,50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見面印象:①我愕然了。②我愈加愕然了。③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社會環境:①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職業營生:①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②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3、“我”的命運變化研究:好奇的少爺——辛苦展轉地生活
30年前的“我”:①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②“我”對許多事充滿好奇。
30年后的“我”: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別了20余年的去,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一直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希望后輩能過上新的生活,這種生活不像閏土那樣辛苦麻木,不像楊二嫂那樣辛苦恣睢,不像我那樣辛苦展轉。
二、人物關系專題研究。
1、楊二嫂與閏土:絮絮不止的楊二嫂——只是搖頭的閏土;順手牽羊、嫁禍栽贓的楊二嫂——實實在在的閏土
楊二嫂:①“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②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③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閏土:①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他只是搖頭。②遞過紙包來,說:“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③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我”與閏土:迅哥兒——老爺;無話不談——我也說不出話;無窮無盡的希奇、新鮮的事——默默地吸煙、談些閑天(具體情節略)
3、“我”與楊二嫂:無話可說的交談(具體情節略)
4、水生和宏兒:松松爽爽——癡癡的想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癡癡的想。
第三課時 主題研究
一、隔膜說、渴望理想的人與人關系:隔絕 —— 一氣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殺:天真活潑、健康聰明——反應遲鈍、精神麻木
三、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兒——老爺;看守西瓜,捕鳥——磕頭、打拱
四、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叫閏土管祭祀——要香爐和燭臺;多子、饑荒、兵、匪、官、紳。
教學設計示例二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絡。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2)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2)漸近時,“我”見到的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3)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4)見到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5)怎樣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記憶中的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了。”記憶中的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的象征。與現實中的形成鮮明的對比。
(3)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著瓜刺猹一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4)小結: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一在一離”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惑。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五、布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閏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2)在,“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1)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于”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凄涼—自卑自賤—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2)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1)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2)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揚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
廣度和深度。
4.見到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后,“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77~78節,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1.提一生朗讀77~78節,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問題:
(1)漸離時,“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議論后明確;先是氣悶、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繼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實現,最后又振奮起來。
(2)“我為什么”感到氣悶?“高墻”比喻什么?
明確:“高墻”是比喻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兒童時親密的伙伴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對“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豎起了“高墻”,所以氣悶。
(3)“我”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師生討論后明確: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個“辛苦”在“辛苦展轉”中的意思為奔波勞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為“辛勤、勞苦,”在“辛苦恣睢”中意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樣?不希望下一代怎樣?
(5)“我”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確:一方面,“我”對自己這一代的社會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為什么“害怕”?
明確: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實現,如此凄慘的現實,又使我覺得希望實現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8)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并理解其含義。
明確:語句即最后一節。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奮斗,希望就不會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奮斗、實踐,希望就可能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了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斗。以路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題,給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個有怎樣性格的形象?明確“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確:“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文中對“我”的形象刻畫,著重運用心理描寫。“我”為尋找新的生活,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看到慘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壞下去,為的遠景構制著藍圖,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二、結合全文,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筆下的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
師生討論后明確: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作者對閏土,對楊二嫂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對閏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對楊二嫂,作者對她身上的種種自私和惡習是取批判態度的,但對她的處境也是同情的。
三、總結、擴展
1.小說以“我”回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一在一離”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2.寫作中,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3.刻畫形象,采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及對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主題。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以“家鄉”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課外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