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冊12課短文兩篇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方式:引論一本論一結論。
2.學習本文運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分析事理的特點。
(二)能力調練點
1.說話作文時注意選詞用句力求準確、嚴密。
2.學會運用分析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闡述觀點。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用詞是否準確,不單是文字運用問題,更是思想作風問題,培養嚴謹、務實,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四)美育滲透點
化刻板嚴肅的訓斥為委婉幽默的批評的語言藝術。
二、學法引導
通讀課文,在理解作者寫作目的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本文是怎樣條理清晰,詳盡透徹的分析問題的;并在朗讀中,體會本文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了解運用輕松活潑的語言,詳盡透徹地分析事理。
2.難點:數字運用的問題,深入剖析人們的思想作風。
3.疑點:字風與思想作風之間是如何聯系的。
4.解決辦法:“重點”可以通過選取文章中的相關語句、段落的分析來完成;“難點”和“疑點”可在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寫作意圖后,教師適當點撥、引申來完成。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收集生活中用詞模糊、表意不明的病例,課上交流,增強對不正字風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2.學生充分自讀課文,體會作者是如何把一個嚴肅的問題,運用活潑、生動的語言來闡述的。
3.教師作點撥、引申,理解課文的寫作意圖,及詳盡透徹地說理方法。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學生在學習本文后,懂得準確使用語言與思想作風的關系,掌握文章的論證特點。
《=)整體感知
語言不規范是個必須引起全社會重視的問題,每個人都必須加強語言修養,并以正確的思想作風來使用語言。為此目的,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做了大量工作,寫過不少文章,宣講語言學知識,批評語言運用方面的種種錯誤,以提高人們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自覺性。本文寫于1980年10月,是他在新時期“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的又一貢獻。
·(三)教學過程
1.從書報雜志、舞臺熒屏上常有用語不規范的情況,導入 本課學習。如“今年收入將近60多萬元。”這里的“將近”一詞就有問題。
2.學生展示收集到的語言病例,交流談體會。
3.啟發問:如果把我們剛才談的體會,整理成文,就是一篇篇較好的關于語言規范使用問題的文章。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呂叔湘先生的《論“基本屬實”》,看呂老是如何分析論述這一問題的。
4.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清說理層次。
投影思考題:
(1)文章擺出了一個什么病例,怎樣分析病例,得出什么結論?
(2)2—5節,先由表及里,揭露了什么?后由此及彼,又揭露了什么?前后兩層間是怎樣有破有立的闡述道理的?
(3)“總要有數量問題,或者說是程度問題,才用得上‘基本’二字”,這句話該怎樣理解?“基本”一詞究竟該怎樣用?
[參考答案]
(1)開頭擺出一個“飯菜內有蠅事”“基本屬實”的病例。主體部分作者分析、舉例論證、指出“基本屬實”是善于認錯的反映。最后得出“基本”這個詞基本可用,但不是到處可用的結論。(2)先由表及里,揭露不大老實的思想作風;后由此及彼,揭露類似錯誤的普遍性。兩者間,前者主要是“破”,指出“基本屬實”是含混模糊的說法,揭露飯莊不老實的思想作風;后者主要是“立”,正面指出應怎樣正確使用“基本”一詞,有破有立,正確揭示語言運用規律。給讀者以明確的指引。(3)根據本文所羅列的正反用例來看,所謂有“數量”或“程度”問題才能用“基本”二字,不是說“基本”二字可以用在數量詞或能受程度副詞修飾的形容詞之前,例如不能說“基本三斤”“基本困難”等。“數量”或“程度”問題,指的是主客觀情況在“數量”上大體接近全部,在“程度”上大體肯定或否定,而不是十分肯定或否定,這時,才可以用“基本”二字。例如“基本吃素”,是從“數量”上來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吃素”,“吃葷”僅是極個別的情況;“基本同意”,從“數量”上來看,絕大多數的要求都已同意,只是個別方面有所保留甚至反對,在“程度”上是大體同意,而不是十分同意。“數量問題”與“程度問題”中,主要是“數量問題”,“程度問題”因“數量問題”而起。從詞語搭配方面來看,“基本”主要與動詞或動詞
短語搭配。
5.重點閱讀第4、5節,分析體會本文舉例論證,說理透徹的特點,同時結合第5節所舉的三類例子,體會語言輕松活潑的特點。
(1)第4段的中心是什么?第5段的中心是什么?這兩段有什么聯系?
,(2)第5段分別舉了三類例子有什么好處?
“1.”第4段的中心:細致分析,找出病因——“菜內有蠅基本屬實”反映出一種不大老實的思想作風。第5段的中心:闡述“基本”一詞適用的范圍,指出“基本屬實”之類的官腔大有泛濫成災之勢。這兩段的聯系:①破立關系,第4段是破,第5段是立;②由此及彼關系,第4段是第5段論述的基礎,第5段是對第4段的引申發揮,進一步推論。
“2.”第一類例子“是有意義的”,第二類屬“不大好理解”,第三類“近于說笑話”。分別舉了三類例子的好處是:讓人切實明白“基本”這個詞究竟適用哪些范圍,為什么不能隨便亂用,這就更加鮮明有力地論證了“基本屬實”這種說法的錯誤。
(3)第5節所舉的三類例子,作者如數家珍,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地說清了語言學知識的問題,讀來輕松活潑,趣味橫生。
(四)總結、擴晨
本文通過對“菜內有蠅基本屬實”這一語言病例的分析,批評了廣為存在的語言不規范情況,揭示了用語錯誤的思想根源,要求人們端正思想作風,努力提高語言運用水平。
讀后想想,一個詞的運用都有那么多講究,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
(提示: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必須認真學習;語言的運用不僅是語言文字技巧的問題,而且是思想作風問題)。
I五)布置作業
1.結合講課內容,整理完成課后練習。
2、將“擴展”中的“啟發”用100字表述清楚。
(六)板書設計
12短文兩篇
一、擺出語言病例(引論):“基本屬實”
二、分析病例(本論)
含混模糊(破)(表——里)
思想作風不大老實
此——彼
類似錯誤普遍存在(立)
三、結論:“基本”這個詞基本有用,不是到處可用
L【有數量或程度問題可用“基本”
第二課時 ,
(一)明確目標
完成《“偃旗息鼓”和“圓滿結束”》的全文教學,了解作者在批駁過程中怎樣引用資料和
進行比較評析,領會文章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
(二)整體感知
這篇短文批評了報紙上用詞不當的語言現象,分析了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指出“寫文”與“做人”一樣要“多向前看,少向后看。”
I三)教學過程
1.從書、報、雜志、舞臺熒屏上常有用語不規范的情況,導入 本課學習。
2.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詞語:①偃旗息鼓:偃,仰臥,引申為倒下。放倒軍旗,停擊戰鼓。原指隱蔽目標。迷惑敵人。后亦指休軍罷戰或中止某事。亦作“掩旗息鼓”。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秦顯家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卷包而去。”
②圓滿結束:圓滿,沒有缺欠、漏洞,使人滿意。如:.的答案。I~的結果。f兩國會談
一結束。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論“基本屬實”》的結構大體是:舉出病例一分析病因一作出推論一得出結論。以此為參考,列出《“偃旗息鼓”和“圓滿結束”》的結構提綱。
[明確]第一部分(1節)引論,摘引“《全國武術比賽偃旗息鼓》”的標題,擺出病例。
第二部分(2—5節)本論,分析病例指出愛用成語是怕讓人瞧不起。可分為兩個
層次。
第一層(2、3節)指出“偃旗息鼓”與“圓滿結束”不是一回事。
第二層(4、5節)分析病因,指出類似錯誤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6節)結論,寫文也要寫現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
4.討論:
(D作者在評析錯誤的語言事實時,把“偃旗息鼓”和“圓滿結束”作比較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讓讀者清楚地理解“偃旗息鼓”與“圓滿結束”不是一回事,中間不能畫等號。
②引用《辭源》的資料,在批駁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引用《辭源》的資料,作為理論論據,可增強文章語言的說服力。
③本文在批評了個別的語病現象后,又由點到面,作了怎樣的推論?點出或提出了怎樣的問題?
[明確]推論:“愛用成語,搬典故。”主要是因為怕人瞧不起。
問題:揭示了類似問題的普遍性。提倡“寫文也要寫現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
(四)總結、擴晨
1.總結:本文通過對“全國武術比賽偃旗息鼓”這一語言病例的分析,批評了廣為存在的語言不規范情況,揭示了用語錯誤的思想根源,要求人們端正思想作風,努力提高語言水平。
文章分析問題,詳盡透徹。采用了論說文的基本結構方式: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或總結全文)。分析問題時,先初步分析提出疑問,再查考事實深入分析,揭示問題的實質所在,這是由表及里,后引申開去揭露普遍存在的類似問題,這是由此及彼。分析中引用了《辭源》的資料,使論證更加透徹,更有分量。
語言通俗易懂。
2.擴展:
讀后想想,一個詞的運用都有那么多講究,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答案不可能求同。“啟發”舉例如下:
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必須認真學習;
語言的運用不僅是語言文字技巧的問題,而且是思想作風的問題。學習語言必須下苦功夫。 。
(五)布置作業
試從書報雜志中收集用詞不當的例子,仿照課文的寫法寫成評析短文,在班上交流。
(六)板書設計
一、擺出語言病例:“全國武術比賽偃旗息鼓” ’
錯用成語
二、分析病例{ (由表及里)
怕人瞧不起
三、結論:寫文也要寫現代文
八、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古今中外的許多著名作家,從事創作都十分認真刻苦。他們的創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細致的觀察、思考,不斷地提高語言技巧,才取得驚人成就的。莫泊桑就是杰出的例子。他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深入體驗生活,精心觀察事物,積累豐富經驗;同時,他一開始學寫小說,就虛心地向當時的文學前輩求教,給他幫助最大的是法國的大作家福樓拜。這位名師首先指導莫泊桑要從練習觀察入手,不但要求寫形,而且還要傳神。莫泊桑在語言上也刻苦磨煉,無論描寫什么,都要去尋找那“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動詞,惟一的形容詞。”
莫泊桑初學寫作的頭幾年,嚴格遵照老師的教導,苦練本領,默默無聞。到30歲時,寫出的稿子已堆有一人高。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羊脂球》,震動了文壇,他也從此便從一人高的稿子堆中站了起來,成為一代文學巨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
深入觀察、認真體驗、勤奮刻苦、嘔心瀝血,莫泊桑在10年寫作期間完成了300多篇短篇和中篇及6部長篇小說,同時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后半期的法國社會面貌、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其中多數是揭露資產階級和所謂社會上流人物的卑鄙與虛偽,有些也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他不但善于寫入物的外形,而且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他善于選取富于典型意義的生活斷面,以小見大概括社會真相。《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一篇優秀作品。它最早發表于1883年法國的《高盧人日報》上。作品通過發生在一個普通小職員家庭的小故事,有力地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寒而栗的冷酷與骯臟。故事里也寫到了惟一的一個純潔角落,即“我”——一個十幾歲孩子的心靈.更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