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學期文言文重點篇目復習知識點
《陳涉世家》------史記(司馬遷)一、翻譯句子:1、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現在逃走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統治)很久了。5、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6、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7、此教我先威眾耳 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8、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都在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9、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守衛邊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出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11、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幾天后,(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12、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 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關鍵問題1、本文選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誰?《史記》;司馬遷2、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別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天下苦秦久矣3、陳涉為起所作的兩方面輿論閥準備是?丹書魚腹;篝火狐鳴4、陳涉是怎樣一個人?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卓越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膽識5、文中能體現陳涉少時就有遠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6、既表明陳涉對統治階級無比憤恨又表明其偉大抱負的動員群眾的名言是?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寫陳涉,為何開頭并舉吳廣的籍貫、表字?體現吳廣在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敘述了陳勝青年時代的遠大抱負,為以后領導起義作伏筆。3.第一段分幾層,用"||"劃出后,總結層意,并理出線索。層意:年少時(鴻鵲之志)——服役后(謀劃起義)——舉大計后(據陳稱王)線索:抓住陳勝、吳廣的活動這條貫穿全文的主線。4.為什么在開頭列出吳廣呢?突出陳勝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時也暗示吳廣在起義中的特殊地位,這樣開頭,下文據此展開,寫陳、吳二人合謀舉事,并對吳廣在謀劃起義和建立張楚政權中的作用作了詳細的描述。5、寫陳涉作者有沒有從他出生寫起,詳寫了什么?作者專寫了陳勝的少年生活,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作者選擇了“陳涉少時”“與人傭耕”的典型事例,通過“輟耕之壟上”的細節,運用人物對話,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揭示出陳涉年少時的個性。6、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為了介紹其少年時的志向,反映在陳涉與伙伴的對話中。“茍富貴,無相忘”表明其不甘貧窮,要改變現實的強烈愿望。“燕雀安知鴻鴿之志哉!”展現其遠大理想。三、分析課文第二段2.填空。(1)起義的導火線是_。(去漁陽途中遇雨失期,皆將斬)(2)陳勝認為起義將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②_(①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的不滿;②楚人懷念楚將項燕,有強烈的復國愿望)(3)為起義作的輿論準備是:①_②_(①置書魚腹;②黃火狐鳴)(4)提出的起義口號是:__(自稱扶蘇、項燕)3.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么?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發閣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一句可見搖役之重;(2)殘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斬”說明秦朝法律的苛酷,從而表明起義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4、陳勝、吳廣謀劃起義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賢君公子扶蘇可以利用,以宗法觀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緒,并爭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統治者內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國人民愛戴的名將項燕,以其名義發動起義,具有號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對秦滅楚的復仇火焰。兩個策略,反映陳勝對時局的關注和精到的智識。5、陳勝、吳廣為謀劃起義作了輿論準備,是怎樣的?有何作用?陳勝、吳廣用“魚腹藏書”和“篝火狐鳴”制造陳勝要做王的輿論,主要作用是‘威眾’”。6、本段中對人物的刻畫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刻畫人物以對話為主,運用語言、動作、外貌描寫刻畫了陳勝、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四、分析課文第三段2.這一段可以分幾層?怎樣分?寫了哪三方面內容?另外請你用一句話概括.第一層(“吳廣素愛人……吳廣為都尉”)起義開始時的情形。第二層(“攻大澤鄉……號為張楚”)起義初期的迅猛發展和陳勝立國經過。第三層(“當此時……殺之以應陳涉”)概述諸郡縣反秦斗爭情形。a并殺兩尉,b為壇而盟,c.勝利進軍。總的來說是敘述了發動起義到建立張楚政權的經過。3、第3段開頭交代了幾個場面?分別是何用意?開頭交代了“并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這三個場面,“并殺兩尉”是為了掃清障礙,“廣故數言欲亡”“故”表明用計,目的是激怒將尉“答廣”“尉果符廣”“果”表明計劃成功,“劍挺”寫出將尉的兇殘,接著用“奪”“殺”“佐”“并殺”連著四個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陳勝、吳廣面對強敵,奮勇殺敵的斗爭精神。“召令徒屬”慷慨陳詞,幾句話簡潔精煉,說理中肯,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號召力。再次體現陳勝的膽識和才智。文中在描述這兩個場面后,插入一句議論“從民欲也”,表明起義正是人心所向,對“為壇而盟”的描寫,則顯示了簡樸隆重的氣氛。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寫了起義后勢如破竹的大好形勢,對“比至陳”的場面描寫有何特點?運用一連串數詞“百”“千”“萬”,形象地展現了起義后的大好形勢。至此,陳勝的“鴻鵲之志”變成了現實。5.文后半部分哪些詞語體現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勝、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之大。6.是起義的領袖,作者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么態度?作者對陳勝是肯定和贊揚的,司馬遷將陳勝與一般的王侯齊觀,便可見對他的功績是肯定的。7.觀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詳略上,有何特點?詳寫了起義的準備和發動的過程,略寫了陳勝少時與人傭耕、起義的路線、農民政權的建立等,這樣有詳有略地寫,才能突出表現陳勝的非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