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教案4
教學目標:1、理解美的真正含義,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
2、 學習作者格言式的語言和多樣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了解培根的審美觀,品味文章的有關論述,培養研讀課文的能力。
2、聯系相關知識及自己的體驗,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
一、輕松談話,引入課題
雪萊曾經這樣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風華正茂的同學們,正值“美”的年齡,相信你們對美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那么,別吝嗇,將你慧眼發現的美說出來與大家共享吧!(學生暢所欲言)
過渡:看來,同學們眼中的美可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潤下的萬物是美的,勝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詩人作家筆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國色天資也是美的......但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讓我們請出一位對美有過資深研究的哲學家吧,他是誰呀?-------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著名的哲學家.他將在 《論美》一文中給我們一個答案.
二、閱讀課文,確定觀點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比較分析下列哪一個句子表達了文章的主要觀點。
⒈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只強調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觀點,而且在下文就已經否定了)
⒊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通過三者的比較說明優雅行為之美最為要,優雅行為之美是美德的一種表現,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體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作者強調人的美的德行,認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價值,但作者并不是簡單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討論證方法,梳理論證結構;
㈠提出問題① 美德最美(喻證法、例證法)
㈡分析問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②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例證法、對比論證法)
③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對比論證法、例證法)
④通過某些老人與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對比論證法、引證法)
㈢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喻證法)
四、與大師親密接觸,向大師發起挑戰
文章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當時的英國人欲橫流,許多形貌美的人無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獲得成功,則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針對這樣一種現實狀況,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他的這些見解,它們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呢?如果能,請陳述理由;不能,則請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開頭這些寫到,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華貴也行,而結尾卻說,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結合起來,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輝。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外貌美的,則不要倚仗年輕貌美,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聯系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也是有針對性的。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是內在美勝于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