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試練習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亂而出走,明曰“秦時”,實為東晉,戰(zhàn)亂頻仍,不堪重稅,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漁人就桃源人的“問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個“亂”字了得,從聽者的“皆嘆惋”既與“秦時亂”相呼應,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種囑咐、叮嚀,如與“外人道”,這塊靜土何以獨存,再一次表現(xiàn)出對外面的時局的恐慌。
14.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5.圍繞“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戰(zhàn)亂頻仍,賦役沉重,民不聊生;從陶淵明追求無富無貴,無君無臣的社會思想,少有大濟蒼生之愿望,現(xiàn)實的黑暗使他難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的理想社會”來考慮即可。(3分)
三、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一)15..強調(diào)是“我”的,加重表現(xiàn)了父親是替“我”背著的,強調(diào)了父愛。
16.生活的重負, 閏土。 17.父親上山干活,母親在屋喂雞。
18.是我急切地想見到父親。
19.“眼前老是晃動著父親疲憊的眼睛,……盼望的眼睛。”
(二)31.無私奉獻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zhì)。(意思對即可)
32.答案示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千。(詩句能表現(xiàn)出無私奉獻精神)
33.道理論證(理論論證) 舉例論證(順序不限)
34.評分標準:本題是開放性試題,事例典型、真實,能體現(xiàn)“無私奉獻”的精神即可。
35.評分標準: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考生所填內(nèi)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職責,有積極意義即可
三、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