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教案6
明確:1、2自然段的關(guān)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guān)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guān)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guān)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guān)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yīng)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yīng)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顦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jié):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guān)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六、拓展延伸課文內(nèi)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shè)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shè)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yīng)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