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新編》教案
逗:相聲演員必須具有逗笑、逗趣、逗哏的本領。要掌握引人發笑的規律,適時地把笑料抖出,讓觀眾發笑。
唱:主要是模仿社會上流行的戲曲、歌曲、曲藝等的唱腔。一是屬于“學”的正唱,是屬于“逗”的歪唱。這兩者都要選擇觀眾熟悉的,以便引起觀眾的共鳴。
c.語言特點。
幽默詼諧,靈活多樣:方言、土語、行業語、外國語均可穿插運用;成語、諺語、俏皮話、歇后語隨處可見;疊音詞、象聲詞、連綿詞俯拾皆是。
通俗易懂:語言流暢、明快、樸實、準確、大眾化、口語化,感性直觀。
生動形象:常用比喻、擬人、夸張、對比、描摹等修辭方法,又巧妙設計“包袱”,形象鮮明,妙趣橫生。
4.結合所介紹的知識,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引人發笑的地方進行分析、討論,概括本文的笑料是如何產生的?
(討論明確:(1)“包袱”
在墊話中,設計了一個“包袱”,“這兒?民間諺語,這兒?歇后語。這兒?……這兒呢?一條一條的?啊!這是排骨!甭牭竭@兒,聽眾一定會發出笑聲。前面說的是各種語言,這兒突然冒出個“排骨”,出乎人們的意料。但又在人們的“情理之中”,因為語言裝在肚子里,摸來摸去,就有可能摸到排骨。
(2)說
運用了“串口”的方法,為說明用一般文字代替成語會羅嗦這個道理,列舉了“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并把它們的意思用詼諧的語句,一氣呵成,連續不斷地說出來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
(3)學
演員學說外國語“yes”。
(4)逗
這則對口相聲,對話采用或“逗”或“捧”,甲乙雙方同的角色進行對話,甲是逗哏,乙是捧哏,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一句連著—句。一句扣著一句,兩者緊密而巧妙地配合,在風趣幽默之中揭示了相聲的主題思想。
①圍繞“肚子跟研究語言的關系”這一話題,一問一答,一爭一辯,再用“滿腹經綸”這一成語,妙趣橫生。
(2)在運用褒義成語贊揚美好事物時,插人“咱們可以說‘比翼雙飛、狼狽為*’”句,故意錯用成語,使入忍俊不禁。
③自詡“眉清目秀、小巧玲瓏”。
如果表演者形貌與自詡形成強烈反差,就會引起哄笑,在笑聲中,
讓人們加深對這幾個成語的理解。
5、學說這則相聲。
6.教學總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受到了什么教育?增長了哪些知識?
( 歸納明確:
(1)感受了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2)掌握了文中成語的褒貶色彩及其特點。
(3)了解相聲藝術的特點及表現手段)
上一篇:浙教版《曲藝兩則》教案
下一篇: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