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教案1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理清全文的結構。
2.確認全文的論點。
3.理解文章論述嚴密、有力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
1.讀注釋①,導入新課。
三十多年前發生在中國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其實是一場浩劫,它打亂了當時一切正常的社會秩序,模糊了人們的思想認識與價值觀。“四人幫”荒謬地宣揚“知識越多越反動”,“衛星上天、紅旗落地”,把廣大知識分子當作了革命的對象、沖擊的目標。對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否定直接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1978年,“十年動亂”剛結束,中共中央立即撥亂反正,召開廠“全國科學大會”,其目的就是“動員全黨全國重視科學技術,制訂規劃,表彰先進,研究加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措施”。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作了極為重要的長篇講話,給科學正了名,給知識分子干了反。鄧小平的這一講話主要講三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認識問題”。
2.以提問方式復習議論文的“三要素”,提示本課的教學目標。
3.熟悉課文。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全文。
(2)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
①課文提出怎樣的觀點(即論點)?
②課文的三個自然段之間有什么關系?
③課文是怎樣闡述論點的?(這一思考題可結合對課文的分析進行)
明確:課文題為“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開篇即寫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因此,可以認定,全文的中心論點就是“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后,第二、三段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對論點進行了具體論述。
4.讀析課文。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余學生邊看書邊思考:
①課文是如何闡釋觀點的?
②第四、五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句提出論點后,第二、三句引用馬克思的話加以闡釋,接著四、五句以高度概括的事實來證明這一論點的不可置疑,兩個“越來越……”連用,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這一論點更顯得無可懷疑。第四、五句強調了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的關系與作用,引出并總領了下一自然段。
(2)結合當前我國經濟建設與全球經濟發展的熱點,請學生討論并口述:目前人們普遍看好的、很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有哪些?這些產業都以什么作為基礎?
明確:目前人們普遍看好的電腦軟件、生物工程、通訊信息等產業都是以高科技作為基礎的。
(3)自讀第二段,并結合練習二,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①“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的一場革命”指的是什么?為什么可以稱為是偉大的革命?
②為什么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里,現在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得多的產品?課文是從哪四個方面來證明的?
③上述論述主要采用什么論證方法?
④這一段是從哪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的?可以分為幾層意思?
明確:這“一場革命”是指第二句所述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課文用“不只是……,也不只是……,而是……”的句式展示了“近三十年來”科技革命的新特點,因為這種變化是“深刻的”,幾乎發生在各個科技領域,并且正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所以稱之為“偉大的”革命毫不為過。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是靠科學技術的力量,這正證實了“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課文從四個方面列舉事實進行證明:一是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的創造;二是一系列新興工業的建立;三是理論研究給生產、技術帶來的巨大進步;四是當代自然科學應用于生產,提高了生產自動化的程度。綜上所述,這一段可以分為兩層:先介紹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基本情況,再論述現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擴全段從科學技術與生產資料的關系來論述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