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教案1
5.預習第三段。段從哪個角度論證中心論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課文的論證特點,體會文章論述的思路。
2.感受課文準確、精練的語言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以提問方式;讓學生回答,第二段是從哪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的,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2.導人新課,提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3.讀析課文。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段,其余學生邊看書邊思考:
①從這一段中找出起承上啟下過渡作用的句于。
②這一段是從哪一方面來論證論點的?
③當今社會,勞動者要創造出高效的勞動生產率,應具備什么條件?
明確:第三段第一句先擺出人們公認的看法: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第二、三句以設問的方式回答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其中第三句的前一分句承接上段,后一分句引出下文。可見,第三段是從科學技術與勞動力(即物質資料生產者)的關系,也就是從“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一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的。當今社會,勞動者要創造出高效的勞動生產率,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二是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工業革命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不相同,就是因為不同時代的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即生產資料)、勞動者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勞動技能等大不相同。 ,
(2)提問思考:課文先論述了科學技術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再論述了科學技術與勞動者的關系,這兩部分的內容能否調一下次序來寫?
明確:按照文章的這種次序可以促使人們認真地思考,專門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人員及范圍更廣的廣大知識分子的勞動是否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他們是不是勞動者?是不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根據文章的論述毫無疑問,廣大知識分子應該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緊接著鄧小子深刻地論述了上述問題,從而為廣大的知識分子平了反,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鄧小平這一重要講話的科學性與嚴密的邏輯性。
4,討論、小緒本文結構、語言、論證方法的特點。
(先由學生分組自由議論,然后師生共同歸納)
(1)課文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并引用馬克思的話和高度概括的事實加以初步闡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又引領出下文。接著在二、三段,作者從科學技術與生產資料的關系、科學技術與勞動者的關系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第三段的二、三句用一設問句連接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并且自然過渡,使段與段聯系緊密,層次分明。由此可見,本文的結構極為嚴謹,論述十分嚴密。
(2)課文論述有力,不僅引用馬克思的話從理論上加以闡釋;’而且列舉了大量無可置疑的事實,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政論性議論文的語言要求準確、精煉,課文中有許多十分典范的例于。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一句中“歷來”詞;表明這一觀點由來已久,一百多年前馬克思的話為“歷來’一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