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伏爾加纖夫》教案及練習
2.從這部作品可看出藝術與社會現實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本文以確鑿的實例具體說明,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實踐的產物,這種創作理念和鑒賞理念,對于豐富和提高讀者,包括青年學生的藝術修養乃至人文素養都是極有益處的。文章在背景介紹部分說到,19世紀中葉,俄國的農奴制度雖然被廢除,但是其殘余“依然嚴重阻礙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俄國的民主解放運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一定會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揭露和批判這些腐朽和沒落的東西,并滿懷信心地去迎接未來,從這個角度講,《伏爾加纖夫》是時代的產物。文中還說,1869年的一天,列賓在涅瓦河畔親眼看到“一幕使他吃驚的現象”,即一群動物般的纖夫,正“套著繩索在拉平底貨船’,他們乞丐樣的形象、奴隸般的勞動,讓畫家“感到震顫”,深切的同情心、高度的責任感激發了他的創作動機和創作靈感,于是,“他決心”把這一切“畫下來”,可見,也是生活的源泉澆灌了《伏爾加纖夫》這朵藝術之花。文章這方面的價值取向,是我們應該高度關注的。
【練習解答】
第一題:前三段介紹了油畫《伏爾加纖夫》的創作背景,包括畫壇背景、畫家背景和社會背景。
聯系:有了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生活和畫家對生活的感悟,才有油畫《伏爾加纖夫》的產生;《伏爾加纖夫》是對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生活和畫家思想情感的藝術反映。
啟示:社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鑒賞藝術作品,離不開對作家生活和作品產生時代的了解。
第二題:略
第三題:斯塔索夫的評論,高度評價了列賓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成就,贊揚了列賓及其作品的現實性、民族性和人民性。
第四題:略
【類文品讀】
淺談中國畫的欣賞
中國的各種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書法、音樂、戲劇、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的。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涵最豐富的藝術形式,蘊含著傳統哲學、古典文學以及宗教理念等,其中以繪畫的詩性特征最為突出。傳統中國畫追求詩、書、畫合一,這里的合二,并不是單純指要有與畫面相呼應的詩文,而是指要在繪畫中能找到詩情,即通常所說的“畫中有詩”;而古典詩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畫出來往往就是一幅空靈簡約的山水畫,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詩中有畫”。因此,中國畫和詩都愛以山水境界作為表現和吟詠的中心,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這是繪畫和詩歌的相互滲透和包含。
縱觀整個中國畫壇,以題材來論,山水畫是主流和中心,也是理解和欣賞中國畫的難點。因此,對中國畫的鑒賞主要是針對山水畫而言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畫家就把自然山水視為充滿靈性的象征,并對山林川澤表現出無限的向往。南朝著名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峰岫曉嶷,云林森渺,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說高峻壯麗的峰巒,森渺無際的煙云林木,皆永恒地映照著圣賢的高潔情懷和神緒。畫家追求暢神,在與大自然的親近過程中,深深感悟到精神超脫的自由與暢快,并將這種對于自然、人生的感悟用繪畫表現出來。因此,通常情況下,畫家所要表現的并不是具體的真山、真水,而是在體察自然之后的經過沉淀的心中的山水。因此,在欣賞一幅繪畫時不能以寫實主義的眼光去體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