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談散文》教案3
學習模式板塊設計:
一、 自主閱讀;二、走近作家作品;三、比較討論;
四、專題學習;五、成果交流展示;六、學習反思。
第十三課 散文家談散文
關于散文《白鷺》
學習目標: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容,并說說作者的見解。
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3、閱讀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形成專題對他們的作品選擇某個角度賞讀、評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時安排
1、布置任務 明確任務 1
2、簡介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作品、補充
3、組織討論 比較閱讀
4、指導確立專題 自主組合確定專題
5、提供幫助 提出疑難
6、指導學生形成成果 完成專題 課內1課外3
7、組織交流展示(班上匯報或板報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師生共同反思
專題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曉雪,了解其人;
(2)郭沫若或曉雪的某類作品的風格初探;
(3)文學作品中的白鷺;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
附相 關 資 源
1、作者簡介
曉 雪: 1935年生,原名楊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詩人論專著《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詩集《祖國的春天》,詩論文集《淺談集》,散文集《雪與雕梅》等20余種。有些作品曾翻譯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緬、泰、韓等國文字和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文字。他擔任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獲得過意大利蒙德卡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杰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學醫,回國后從事文藝活動。1924年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倡導革命文學。1949年后,擔任新中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學創作。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詩集《女神》,歷史劇作《蔡文姬》等,現有《郭沫若全集》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