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短文兩篇》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談讀書》這篇隨筆,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既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又闡述了讀書的方法,還告訴大家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本文寫法也不同一般,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對世人進行諄諄告誡。《不求甚解》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文章全面解釋了陶淵明的原話,揭示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作了否定。在批駁的過程中順理成章地闡述了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的正面主張。 (二)學法引導 1.《談讀書》文中有不少文言詞句,借助誦讀,掃除文字障礙,并摘錄文中的名言警句,學會運用。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駁論手法的雜文,可以通過編列課文結構提綱的方法,體會作者在批駁中闡明自己觀點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3.由于兩篇短文思想內容上都是談讀書的,寫法上一是立論,一是駁論,學習時,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辨明二者異同,以加深理解。 (三)審美鑒賞 語言精辟,層次清晰《談讀書》一文,篇幅雖短,卻警句迭出,精彩語段紛呈,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發,并受到心靈深處的陶冶。文章圍繞讀書的益處這一中心話題,從談讀書的益處、談讀書的方法、談“學問改變氣質”三個層面展開論述。論述時,重在發表觀點,而輕論說的周密性。如本文開頭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語句點題:“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博彩,如何長才,并不進一步加以解釋。真正是要言不繁,點到即止,以一當十。 (四)重難點突破 1.《不求甚解》這篇文章是如何為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正義的?【析】此道思考題意在啟發學生讀書要善于從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同時培養綜合概括能力。本文作者著力對后人斷章取義、沒有真正明白陶淵明所說的意思的情況進行平反糾正。【參考答案】本文全面解釋了陶淵明的原話,揭示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并以此為根據,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作了否定,并在批駁的過程中闡述了讀書的要旨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的主張。2.《談讀書》這篇隨筆,為了說明讀書的重要性,作者運用了多種方法,試簡述這篇文章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特點,對于表達又有怎樣的意義?【析】此題注重從文章形式方面考查學生對培根隨筆風格的了解。培根的隨筆平易流暢、筆法靈話,語言警辟,對英國以至世界影響都很大。【參考答案】本文在寫作方法上具備的特點及表達效果如下:(1)運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2)運用排比說理,使所說的道理十分顯豁,讀起來富于氣勢,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3)運用對比說理,通過從正面和反面對比論說,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3.為什么有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的?【析】這道思考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較全面的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正確認識并運用“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參考答案】第一問:由于我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對人們的思想影響既廣又深。儒家對待讀書,講究嚴謹、精細,正如宋代儒學大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所說:“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而代表道家讀書方法的陶淵明的觀點——“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然就成了儒家批評的目標了。第二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