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九年語文級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第一單元1、a(b、蒿hāo c、簇cù d、藉jiè)2、c 3、c 4、c 5、略 6、a、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b、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c、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d、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7、全詩一共選取了“土地”、“河流”、“風”、“黎明”四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8、“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象征著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象征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意對即可)9、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歌,死了,也要把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了一種“沉郁”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郁”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意對即可)10、“我”這只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和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會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意對即可)11、寄與:給予、寄托等;蘇生:新生、蘇醒等 12、這一角已經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13、長白山、黃河、江南、南海;延安抗日根據地 14、①b ②f 15、像戀人的柔發,嬰兒手中乳。 這兩個比喻非常生動、貼切、恰如其分,喚起了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使人們對解放區倍感親切。16、詩人安排了兩個部分來展示“摸索”的具體內容。一部分是已經遭受敵人蹂躪、變成灰燼、充滿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溫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這兩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構成橫向對照。詩人使用兩套筆墨,渲染出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詩人對敵人恨之切,對祖國愛之深,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了。17、略(作文)18、nì yì 19、論點:學會愛自己。20、a 21、比喻論證,闡明學會愛自己就是學會勤于律己和矯正自己 22、理解:世界由于我們的存在而精彩,學會愛自己,就是學會勤于律己和矯正自己,就是學會活著,就是學會珍重生命。所以“學會愛自己,才會真正懂得愛這個世界”。23、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