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4
⑴ 學生交流。
⑵ 大家能通過朗讀傳達出自己的理解嗎?
⑶ 教師點撥:
①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里不用“嘶啞”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嗎?
期望學生理解的程度:“嘶啞”表達了“鳥兒”義無反顧的精神品質──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的摯誠感情。(板書:鳥──義無反顧)
②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
期望學生理解的程度: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祖國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詩人勇于犧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這是詩人為了把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而做出的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于土地,這樣,愛才能得以升華,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的情思,詩人李廣田也有“我愿安息在這土地上,/在這人類的田野里生長,/生長又死亡”的心愿。這是多么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板書:至死不渝)
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眼里常含淚水”,詩人的感情何以濃烈至此呢?怎樣理解“土地”這個形象的含義呢?(引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解讀)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詩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這兩句詩是全詩的精華,也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對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詩人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⑷ 小結: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無法割舍的眷戀。在詩歌《復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曠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匯集著他深沉的土地之愛、祖國之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正是詩人對土地這種熾烈真摯情感的最好詮釋。(板書:熾熱真摯)
四、背誦
我把詩稍作改動如下,就其中的一個錯誤談談為什么不能這樣改。
我愛這土地艾青 我是一只鳥,
我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討論點撥: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應該”強調的是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即使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不遺余力地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會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種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無所依。第三行缺少的“著”強調的是“正在經受”,正是此使詩人憂心如焚、義無反顧。第四、五行缺少的“永遠”“無止息地”強調人民的反抗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第六行缺少的“無比”強調強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號表示鳥兒要歌唱的對象還很多,不止這四個。(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寫一個嗎?)第八行缺少的“連”“也”強調鳥兒至死不渝、毫無保留的獻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強調悲憤痛苦的情感一直縈繞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時的沖動。第十行缺少的省略號強調的是感情的綿長、持久、深沉,因為“深沉”一詞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于是,詩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