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課堂實錄
、敢想,這樣的師生互動,若干年后,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實現學生自我的擴張
,可喜可喜!
慚愧的是,這樣的課我上不來,這樣的學生我也沒培養過,從這堂課中學到了很
多!
若曦 發表于: 2005/11/08 09:03pm
這是我看過的最讓我痛苦的課堂實錄之一。這不是上課,這是作戰,老師和學生
的拉鋸戰:老師拼命把學生往文本上引,學生怎么也不肯埋頭讀書,一知半解自
以為是胡亂猜測。孔乙己在哲學、歷史和文學理論的夾縫里沒法呼吸。
造成這樣的原因有三個:
1,學生初三的時候讀過了《孔乙己》就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所以不肯再下功
夫讀書
2。老師在課上也不曾讓學生讀書
3。魯迅的作品禁得起一讀再讀。但從老師的提問上來看,老師也沒有企圖讓學生
在初中的閱讀理解基礎上來一個拔高(沒給學生提出新的閱讀要求)
董隆 發表于: 2005/11/09 08:37pm
給被禁錮的靈魂而言,這樣的追問應該是有巨大價值的.此課的價值,我個人認為遠
遠超出了語文課的范疇.雖然追問不是來自文本,但來自學生的回答.而學生的回答
正是老師要反對的東西.可以說,教師的追問,是因為學生只是鸚鵡學舌的話語,而
這就是教師要有意識打破的.但這樣的課,反過來有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我不知道
這是啟迪還是更讓學生變得愚蠢.說到這里,讓我想起夏瑜的\\\'可憐\\\'和紅眼睛阿
二的耳光.也許啟迪不應該有這樣的強制方式.總的來說,此可尚缺乏民主的色彩.
漢書下酒 發表于: 2005/11/11 10:04pm
教初中的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我更注重的是對孔乙己的心靈的解讀,引導學生
去觸摸孔那顆千瘡百孔的心靈,去感受孔那如秋天的最后一片落葉的無奈的凋零
的苦痛。
但今天讀了范老師的課堂實錄,心里卻感受到的是心靈的碰撞與靈魂的拷問。
其實,優秀的作品往往是對我們心靈的拷問,他讓我們的心靈痛苦并快樂著。范
老師試圖教會學生去拷問作品并拷問自己的靈魂,甚至后者大于了前者。這是一
個思想著的靈魂與學生的對話,所以學生并不能真正接受并理解。所以這節課必
然會因為拷問的指向不明和預想的目標難以實現而受到指責。
但我希望,范老師播下的火種會燎原。
同學們好!
導入:19.世紀末期,清朝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仍在盛行。五四運動前后,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昏沉、麻木狀態。少數的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小說《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樣一個典型。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說《孔乙己》(板書課題)
講課:1、首先請同學們自讀一遍課文,劃出本文描寫人物的句子。
2、課文主要描寫了哪個人物?對,就是孔乙己,作者為什么給主人公取名為“孔乙己”并以此為題?這位同學說得很好,“孔乙己”是從“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來的。是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話”。用“孔乙己”作為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號,并作為小說的題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對培養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視和諷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說批判的對象。因此,這個題目既表現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