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3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簡析:《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于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其中c、d兩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入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于詩中寫到“鳥”,是對“我”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后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為不恰當的了。
五、作業
1、仿照“為什么……,因為……”句式特點造句。
2、讀背這首詩,并默寫在作業本上。
3、預習第二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欣賞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容的《鄉愁》進行比較閱讀。
一、導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于大陸,定居于中國臺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著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
二、認識余光中
1、學生自主介紹,相互交流,說出對于光中的初步認識。
2、老師適當補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中國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欣賞。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提問:
以第一節為例,給詩歌劃分朗讀節奏。
3、分四組朗誦:
注意模仿節奏、重音、詩歌感情。
邊讀邊思考:讀完整首詩,你的頭腦里剩下幾個什么詞語?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2、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說說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