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教案3
一個平凡的人物, 一個普通的故事, 一段真情的訴說,引發了一種關注與思考。摘自教師手記
人間自有真情在
關于電影劇本《一個都不能少》的教學設計說明
第六冊新教材拿到手后,看到新入選的課文有電影劇本《一個都不能少》,就又重新看了一遍影片。看過后總感到高興不起來。影片從頭至尾敘述了一個農村教師找回一個學生的故事。雖說影片主人公幾經周折終于找回了學生,還幸運地找到了一些贊助物資,結局是皆大歡喜。但就是讓人高興不起來。特別是從片子結尾處的流動字幕上得知:“目前我國農村每年約有100萬適齡兒童失學,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學生得到了社會各界及希望工程的贊助。”看到這些數字,我感到心情很沉重,很壓抑。很替那些失學的孩子們擔心,替農村的教育事業擔憂。影片看過后,幾天過去了,影片中那簡陋的土坯房教室,那一根根點數著使用的粉筆;那僅有小學文化的代課教師以及她在凄苦的音樂伴隨下到處尋覓學生的身影總在眼前晃動,怎么輕松得起來呢?心頭有一種憂患意識在潛滋暗長。我想,影片中輟學的孩子是找回來了,但是從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狀況來看,要實現使所有適齡兒童“一個都不能少”的走進學堂的目標,還有很多困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進入新世紀后,盡管我國農村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全國范圍內仍然有4000多萬貧困地區學生需要資助,其中大部分在中西部貧困農村。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教育的狀況堪憂。試想,影片中的玉泉村若沒有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找回來一個張慧科又有什么用?即使他今天回來了,明天還可能含淚離去。其他在校學生也還有可能因為貧困而輟學、失學。可見,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縱觀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未來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民族素質的競爭。中華民族要在高速度、快節奏的21世紀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盡快提高全民素質,當務之急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可是在我國農村,由于貧窮落后,新文盲數還在成批增加,怎不令人憂慮?即使在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努力做到了讓適齡兒童“一個都不能少”地入學了,可簡陋的辦學條件,低水準的師資力量又怎能保證教育的質量呢?這些問題盤旋在腦海里,揮之不去。于是我又上網查看了一些有關希望工程的專題介紹,查看了一些有關圖片,積累了一些新的認識。我認為:這一課沒有什么深奧難懂的主題,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 也沒有高大完美的人物。只是描述了一個不起眼的平凡人物的普通故事。就這么一個樸素平實的故事它想告訴我們什么?從影片實拍時全部選用非專業人員表演的情況來看,導演正是刻意追求一種樸素自然的風格,努力把它拍成一部還原生活的近乎紀錄片似的“紀實性”故事片,意在引發人們對農村教育現狀的關注與思考。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毋須做足分析上的工夫,而是要在組織學生主動地探究性學習方面多動一些腦筋。如讓學生圍繞著農村教育這個專題,動手去搜集、整理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展示一些形象化的東西,使他們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夠比較深入地了解劇本所反映的農村生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把目光投向農村教育,投向現實生活,這樣我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另外,我覺得學習本課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假如學生在了解一些農村教育狀況的基礎上,還能進一步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會到自己正生活在幸福之中,懂得珍惜并產生想為同齡人做一點事情的欲望,那也正是我們所熱切期待的。正是出于以上這些考慮,我對這一課的教學做了如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