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教案3
(2)使整個課堂教學環節銜接流暢、過度自然,內在聯系緊密。
如幻燈片8總結了全文內容之后,幻燈片9就接著提出了思考問題一,然后明確。這樣使前后環節銜接緊密,節奏疾徐適中,課堂教學進程順暢,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
(3)提供生動形象畫面, 豐富情感體驗,引發思考,使學生保持較持久的興趣及注意力。如播放三個影片片斷,有助于學生對劇情、人物的理解。提供關于希望工程的系列圖片,直觀、真實、生動,豐富感性認識,容易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
畫面設計上的一些考慮:
在圖片的選擇上,注意到不光展示農村貧窮落后的一面,還有表現社會各界對農村教育的關注與支持的畫面。使學生不會因此而感到凄苦、困難而喪失信心,著重引發他們思考。在注入一種憂患意識的同時,提供視覺上的一些“亮色”,給他們以希望、信心。如幻燈片20、21,展示的是一批受希望工程資助上學的孩子們,站在長城腳下眺望遠方,表現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字體選擇用紅色推出。幻燈片21列舉希望工程啟動十年來的成就,列舉數字,都是社會對農村教育關注支持的證明,,富有說服力。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形象、直觀的圖片,課前課后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完成社會調查等項設計,都是使學校教育的“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目光投向現實生活,使課堂教學內容飽滿、充實,不單薄,不是就課上課,而是有開發,有延伸,使學生學有體驗,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2、本課質疑
(1)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主要是寫一個鄉村代課教師為尋一個學生的艱難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刻劃人物的認真、執著,反映鄉村孩子生存艱難,上學不易的社會現實。我認為主人公“如何去尋找”的經歷才是影片的核心部分,是主干,是精彩之處。至于人們對農村教育的關注、支持并不是劇本所要突出表現的東西,如影片在人物刻劃上做的改動,那個個體戶老板并沒有像劇本中寫的那樣善良、熱心,劇本中是寫她看了電視后送人,捐款,影片中只是寫她帶學生看了電視?梢娪捌⒉恢乇憩F社會關心支持的一面。從影片結束語中列舉的事實及數字也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導演意在反映偏遠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就學困難的現實,要引起全社會對農村教育的關注。而課文卻節選了劇本中社會支持的部分。我想編選者是從結構上考慮這樣做會使課文篇幅顯得相對完整呢,還是不愿把鄉村孩子求學艱難的現實呈現在少年們面前呢?不得而知。
(2)關于“一個都不能少”劇本作者的姓名,電影及其它資料上記載都是“施祥生”而非“施洋生”,教科書似有誤。
3、備課后記:課件、教案和說課稿搞定后,總算是松了一口氣,感覺像“小燕做窩銜春泥”,一枝一葉壘了一個“窩”,質量如何且由他人評說。但自己總歸是有收獲的。從網上的尋尋覓覓到書店、圖書館的徘徊搜索,自己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狀況、對希望工程10年業績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過去我長期生活在大城市里,對農村的義務教育情況幾乎沒有什么關注, 也沒有什么認識,更談不上有什么感受。通過查資料,我發現偏遠農村有那么多適齡兒童不能接受義務教育,這樣的現實讓人震驚,令人嘆息。從搜集來的資料中整理獲取信息,雖然耗費了許多精力,可到真正動筆寫教案時倒是不覺得難了。我感覺重在過程,重在參與并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套話,而是一句十分真切、實在的話,教師備課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一種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積累材料、提高認識,豐富體驗,得到一種滿足和快樂。在這一基礎上再談創新,教師們的教學過程大約要走過這樣一條軌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