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教案3
一、 課前探究準備活動:
1、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2、圍繞下列題目搜集資料。(可酌情選擇一、二個問題探究)
問題: (1).在我國農村,目前還有多少適齡兒童不能進入學校學習?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2). 希望工程是怎么回事?我國從哪年開始啟動希望工程?到目前為止共援建了多少學校?資助了多少學生上學?)
(3).從劇本描寫來看,農村教育狀況是怎樣的?你認為怎樣才能改變?
(4). 劇本主人公所努力追求的在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5). 你能為貧困地區的同齡人做點什么?你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嗎?
3、 可根據上述問題自行設計社會調查表格一份。
關于學法指導說明:這一環節不單是出幾個題目,讓學生去尋覓答案就完了。重要的是給學生以盡可能具體的指導。通過學生間的交流、教師示范等手段,使每個學生明白如何操作,去哪里搜集,搜集來的材料如何整理,學會從眾多材料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加以分析,并得出結論。這一環節重在參與,重在過程,重在體驗。
二、課堂探究學習活動
環節1.請一兩個學生談談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節。
意圖:因為本文是電影劇本的節選,是整個劇情的一個片斷,所以想通過這一環節,調動學生積累的情感體驗,通過回憶將劇情補充完整,與本課內容銜接上,這樣便于學生理清劇本情節的發展線索,便于理解把握人物性格、行為等。
環節2. (1) 播放影片錄音片斷,請學生伴隨音樂配音(第12段)。
意圖: 播放錄音、配音是讓學生揣摩人物感情,增加一些情感體驗。如播音員的從容不迫,熱情大方,春花的拘謹別扭、慌張焦急等。
(2)播放課件“場景一”—在省城電視臺播音室,師生互動、合作,歸納出春花的性格及其主要情節。春花—淳樸、真誠、認真負責。
在電視臺一場戲中,故事的主角幾乎沒說什么話。這很合乎這個人物的身份。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女孩,初次對著黑洞洞的陌生鏡頭,她真不知該說些什么,她慌亂、茫然、不知所措。可是她牢牢記住了她的使命—找回學生李望水。于是就有了一段真情的告白:“張春花慢慢地抬起頭,說‘李望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都找了你三天了,你能聽見我的話不?你趕緊回來,我都急死了……’張春花說著,眼淚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來,嗚咽著說不下去了。”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課文對人物神態、語言的描述,體會這幾句話語中包含著的一個鄉村教師的淳樸、真誠與執著。
(3)播放課件“場景二”— 在省城某大排檔 師生互動、合作,歸納出人物及情節。
李望水(張慧科)的淳樸,老板的善良、熱心相助,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社會上人們對農村教育的關心幫助。
引導學生比較劇本和影片中人物。
劇本中老板更善良、更慷慨,樂于助人;影片中老板也關心但沒有贈款,更真實可信。
理解劇本的這一小節有兩個場面(大排檔、電視臺門口)。
(4)播放課件“場景三”— 在王家溝村 師生互動、合作,歸納出人物及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