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泰坦尼克號》教案1
教案設計[教學設想]
一、教材:待琢之玉
本單元為文藝評論。了解、學習文藝評論,是中學生藝術鑒賞實踐的必需,也是對他們感性化、經驗化鑒賞實踐的指導與升華。如果說錢鐘書先生的《論中國詩》表現出編者對高中詩歌欣賞實踐的觀照,朱光潛先生的《論雅俗共賞》揭示了藝術欣賞活動多層次多需求的現象,那么,弗吉尼亞·伍爾夫《讀〈魯賓孫漂流記〉》則鮮明地表現出編者引導師生關注外國文學敘事經典鑒賞的傾向,而當代學者葉凱蒂的《評〈泰坦尼克號〉》(以下簡稱《泰》文)則表現出編者對當代社會背景下對流行文化、外來影視文化應持有的理性剖析意識的一種贊賞和期許。四篇文章藝海行舟,古今中外,雅俗兼顧,知行相輔,足見編者的良苦用心。
《泰坦尼克號》(以下簡稱《泰》片)是1997年底引進的熱映全球的美國大片,具有鮮明的好萊塢“夢工場”文化特色。1998年前兩天國內票房已突破320萬元,至1998年4月已達3億元人民幣。當時的評論界,好評聲和撻伐聲此起彼伏。作為很有見地的影評,《泰》文的引入,使教材散發著鮮活、鮮明的當代社會氣息,反映出編者對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間血肉關系的深刻理解,和新課程所倡導的開放、創新的心態。
但毋庸諱言,《泰》文是作者的“急就章”,也是編者的“急就章”。雖然文章表現出了作者在流行文化的喧囂中可貴的冷靜、誠懇與深刻,但作為一篇高中的課文,它的內容稍嫌艱深、抽象,語言明顯艱澀不曉暢;它的分析和結論,對剛升入高二的中學生顯得“曲高和寡”;文章從藝術品質層面對羅薩—杰克愛情故事童話色彩的定性,與愛情故事對中學生的巨大感動間形成某種隔閡和對立。這是學習的挑戰,也是學習的機遇。影片引進時,現在的高二學生正在上小學三、四年級,班上“碟青”是有,但“非碟青”更多。如果不看電影而學習這篇影評,無異于只對著掛圖學習牛體解剖。因此,看電影是學影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影評學習的大情境。因此,《泰》文是塊待琢之玉,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層面上精心取舍,琢而成器。
二、對話:五種不同的聲音,一個成長的世界
相對于《背景》《改造我們的學習》《赤壁賦》這類文章,《泰》文的學習要點顯然不在于它術語疊砌、理論化口語的語言,也不在于它所持的觀點本身(盡管也不乏灼見),而在于它的不憤激、不盲從,冷靜、理性地看問題的學術品質,和有條不紊、平心靜氣地分析闡述的評析方法,在于它作為使學生感受、了解影評文章的標本的身份。因此,我們毋寧把它看成是就《泰》片而進行多重對話的平臺,而作者的一家之言只是一個宏觀的鳥瞰式分析的例子。在這個平臺上對話,至少會有五種聲音:本文—作者的,其他影評者的,影片導演的,老師的,學生的,而學生的聲音應該是最強音,是對話活動的中心和目的;前四種聲音作為一種客觀的、已知的世界,而后一種聲音卻是一個成長的、未知的世界,是我們教育智慧的陽光應該傾注的世界。因此,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學生發出自己動聽的聲音,這是《泰》文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