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市長 教案 1
陳毅在上海任市長期間,卓有成效的做資本家的工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劇作中也多次寫到。第三場,寫陳毅和市工業局長到資本家傅一樂(國華紗廠總經理)家,交代政府政策,解除傅的疑慮,讓他盡快恢復生產。陳最后說:“今后我們都要以誠相待,都不能做對不起朋友的事噢!我得把丑話說在前頭,我們共產黨是從來不搞什么糖衣炮彈的,要么是糖,要么就是炮彈!”第八場,陳批評傅抽資外逃,置工人死活于不顧。過年時,帶傅去工人家拜年。讓他看看工人的生活狀況。陳對傅說:“共產黨是把你當朋友的,你可不要不講交情喲!我早就對你說過,我這個人從來不搞糖衣炮彈,要么是糖,要么就是炮彈。你可不要惹得朋友對你打炮彈喲!”這兩次關于“糖衣炮彈”的談話,也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陳的身份、性格的。
劇中通過齊仰之的語言,表現了他這個愛國、嚴肅的老科學家,性格固執、清高,最后還是起了“化學變化”。
④劇作的藝術特點。
描寫陳毅的劇作不少,像《丹心譜》、《陳毅出山》等等,《陳毅市長》就是其中寫得比較好的一個。《陳毅市長》在選材立意、結構方式、表現手法、人物語言等方面都很新穎獨特。
陳毅的生平事跡充滿戲劇性,可歌可泣的事跡很多。他擔任上海市長的八、九年間,事跡也很多。作者以上海解放后的頭兩年為歷史背景,通過工作、活動、日常生活和與各種各樣人物的關系的描寫,來塑造刻畫陳毅這個人物。作者運用“冰糖葫蘆”式的結構和實與虛結合的手法,成功的創作了《陳毅市長》這一劇作。
在結構上,破除了“一人一事”的傳統方式,采用了作者稱之為“冰糖葫蘆”式的結構方式來組織全劇,“雖然全劇沒有統一的中心事件,但以陳毅這一主要人物來穿引各場;各場之間盡管在情節上下不相連貫,各場都獨立成章,可是為了不致產生零零碎碎、片片斷斷之感,仍舊考慮了在每一場的尾部或用幾句臺詞或用一個細節來為下一場的情節開展找個由頭或埋下伏線,做個簡單的鋪墊;最后一場,除了有自己獨立開展的故事情節外,還將前面幾場各自發生的事件都在這最后一場里有所交代,使之畫上‘句號”。我期望這樣的結構方式使得整個戲分開來可以像一出出折子戲,合攏來又有一定的整體感。”這種結構方式也存在弊病,“陳毅的形象雖然光彩照人,但其他人物卻相形見絀。這一毛病便是結構本身所造成的。”(沙葉新《<陳毅市長>創作隨想》)。
關于實事與虛構的問題,作者總結說:“像《陳毅市長》這種帶有傳記性的作品,它的故事情節不單是一般地要求來源于生活,而且某些重大情節還需要有充分的事實依據,比如第一場陳毅在丹陽的報告,第二場接管國民黨上海市政府,第三場陳毅到資本家家中赴宴等等都是當時的實事(當然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他認為,傳記性的作品,特別是描寫革命領袖人物的傳記性作品中的故事情節也是可以虛構的。“《陳毅市長》的夜訪化學家一場(第五場》便是虛構的。在采訪中聽到這樣一件事,北京大學哲學教授熊十力長期居住在上海,深居簡出,閉門著書,為了防止來訪者過多的打擾,書齋內貼了一張‘閑談不得超過三分鐘’的條幅。……我便虛構出陳毅夜訪化學家這場戲。雖然這并不是曾有的實事,但卻是會有的實情。因為陳毅同志當時確實關心和支持過建造盤尼西林藥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