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過節和觀燈
作家與作品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后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并學習寫作。1924年后開始發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于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后,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0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1949年沈從文放棄了文學創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后發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從文在國外聲名鵲起,于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離開了人世,為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沈從文在文學上,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卷,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獨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形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后來的作家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思考與討論
一、節慶風俗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在這方面你都知道哪些?請向長輩們了解,或到書籍中查找,把掌握的情況在同學間交流。
本題屬于綜合性的研究性學習內容,一方面可以借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一方面需要學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并進行交流討論,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對學生加以指導。
二、隨著生活的變化,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些變淡了,有些消失了。對此,你有哪些思考?
節慶風俗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但是,隨著生活的變化,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形式和內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傳統意義上的節味淡了,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品月餅、春節慶團圓等風俗。在開放的今天,我們在對“洋節”采取接納態度的同時,也不應冷落自己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自古就是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它代表著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