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過節和觀燈
下來看看他,但是他已經走遠了。”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說,我不過是寫點文章、教點書、做點事搞點飯吃嗎!因此,面對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偶然”和“情感”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困惑和不解。“末了是無奈地搖搖頭,凄然地一笑,仍然是那個憨態可掬的‘鄉下人’。”
面對“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的墓志銘,除了“但恨不見替人”的感嘆外,我自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對前人妄加評議一番,幸虧“鄉下人”在早年的《湘西·題記》中曾預言:“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于斯、長于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據此推之,“能理解我”者亦應如此。“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這與武則天的無字小碑又有什么兩樣呢?
(吳心源)
4.上元節·觀燈鬧元宵·走百病
上元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據說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劉盈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懼怕呂后殘暴,敢怒而不敢言。呂后死后,諸呂惶惶不安。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妄圖徹底奪取劉氏江山。劉氏宗室齊王劉襄為保劉氏江山,首先起兵討呂,并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鏟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因鏟平“諸呂之亂”恰在正月十五日,漢文帝把該日定為元宵節。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均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傳統節日。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由此可見,早在漢朝,正月十五已是個不尋常的節日。《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但漢朝的上元與后世的元宵節仍有所不同,直至唐朝以后,才演變成為今日之元宵節。清末民國初年,北京的元宵節仍是相當隆重,它與新春廠甸廟會、白云觀的燕九會神仙合稱為“上林盛舉”。
觀燈鬧元宵 元宵節稱為“燈節”,可見燈是這一節日的特色了。張燈、觀燈是這個節日主要內容,俗云,“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的北京,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珠寶玉器、日用百貨無不俱備;各鋪戶、攤販俱張燈結彩,掛絹紗、明角、麥秸、通草制作的花燈,供游人觀賞。“燈市口”這一地名,沿用至今。清代“升平盛世”時,元宵夜市肆更為講究,東四牌樓、地安門、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正陽門外大街等處的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皆爭奇斗艷,繪人物的、繪花卉的、繪禽獸的顏色鮮美,妙態傳真,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各式各樣的花燈;北城地安門外更有獨出心裁者,澆注冰燈,巧手結冰為神佛(如彌勒、八仙)、戲劇人物、龍虎魚鳥,內燃燈燭,“華而不奢,樸而不俗”……今日,龍慶峽冰燈、北海冰燈、地壇公園冰燈,北京環城郊縣各式各樣的冰燈會不就是昔日那些冰燈的延續和發展嗎?給節日的北京更增添了喜慶,給居住在北京的人們更增添了嬉戲游玩、養生保健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