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過節和觀燈
第3段描寫記憶中賽龍舟的景象。作者特別強調它留給自己的印象之深。
第4段借歷代的藝術品回顧賽龍舟的悠久歷史。此時的作者更像是一位淵博的歷史學家,帶領讀者在歷史的長河中遨游。
第5段以明清時代為例說明人民對賽龍舟活動的喜愛。
四個層次,緩緩展開,環環相扣,一絲不亂。寫“燈節的燈”,首先交代人們元宵節觀燈的悠久的歷史。
第2段介紹古代燈節的盛況和“琉璃燈”“萬眼羅”等幾種奇巧的燈。如果說第2段是作者站在歷史的角度向人們展示古代觀燈的盛況的話,那么第3段則以家鄉為例,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形象地描繪了燈節的熱鬧景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節慶習俗、對人的品味和贊賞。
最后,提出自己的預見:隨著生活的變化,觀燈的習俗將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結尾戛然而止,引發讀者對已不存在的習俗的思索。
“龍舟競渡”也好,“燈節的燈”也好,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五花八門,但是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在作者有條不紊地梳理之下,頓時“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顯得十分清晰了。
沈從文的散文,不飾雕琢,文筆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廣博的文史知識和樸實厚重的語言巧妙地融為一體,不僅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拓寬讀者的視野,還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洗盡鉛華之后,絮絮地訴說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2.問題研究
作者在引經據典地向人們介紹了古代燈節的概況和“琉璃燈”“萬眼羅”等幾種奇巧的燈的時候,還詳細地介紹了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宮中行樂圖描繪的宮中過年的熱鬧景象,文章就是要以此作為實例,更為詳實地向人們介紹古代燈節的盛況,使內容更加充實、可信。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形象地描繪了燈節的熱鬧景象,同時還講述了自己長大后讀宋代詠燈節燈事的詩詞的感受,在有了兒時觀燈的生活體驗之后,作者才會對描寫觀燈的文學作品倍感親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鄉的燈節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對燈會的喜愛,并巧妙地過渡到下文。
3.永遠的“鄉下人”
很久以前就想寫一些文字,企圖用以紀念和詮釋這位“鄉下人”,但又怕因此招來非議而遲遲未敢下筆。曾經對友人說:另眼相看沈從文,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鄉下人”。事實雖如此,我想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茍同。梁實秋先生在《憶沈從文》兩篇短文中,形象生動地對印象中的沈從文進行了描述。“我記憶中沈從文瘦小而弱,身體很壞,臉色蒼白,常常流鼻血,一流鼻血臉就更蒼白了……印象中他是很孤獨的,不與人來往,就是在房屋里拼命寫東西。”“從文雖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他自己說,上課之前做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地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會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后蒼白的面孔愈發蒼白了。”“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像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當時他很窮,來要稿費,書店的人說要梁先生蓋章才行。沈從文就找到我家來了,他人很奇怪,不走前門按鈴,走后門,家里的傭人把收據給我,我看是‘沈從文’,蓋了章。后來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