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過節和觀燈
由此,我們應認識到,在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的同時,應該傳承光大自己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有關民俗專家提出,要叫響我們的傳統佳節,讓它們的文化內涵得以更大的發揚,還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在端午龍舟競渡、元宵鬧花燈等傳統群體活動中加入更多的時尚元素,使節日的活動獲得更大的認同感和更多的參與者,烘托出濃厚的節日氣氛。此外,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和在高校開設民俗文化課程,設立民俗文化的科研項目,以加大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護。
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注下,有著濃郁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之花不僅根柢發達,而且在社會各界的精心呵護與培育下,生命力會歷久彌新,重綻馨芳。
三、課文把生活情景的生動描述與文史知識的自然鋪排,巧妙地結合于一體。體會這種寫法的長處,并學習這種寫法,嘗試寫一段文字。
生活情景的生動描述與文史知識的自然鋪排,不僅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拓寬讀者的視野,還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下面這段文字就是選自原文刪去的部分,供大家參考:
大家主要興趣自然在跑馬,特別關心本村的勝敗,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對于賽馬興趣并不大。云南馬骨架多比較矮小,近于古人說的“果下馬”,平時當坐騎,爬山越嶺腰力還不壞,走夜路又不輕易失蹄。在平川地作小跑,鉆子步走來勻稱穩當,也顯得滿有精神。可是當時我實另有所會心,只希望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現一點“秘密”。因為我對于工藝美術有點常識,漆器加工歷史有許多問題還未得解決。讀唐宋人筆記,多以為“犀皮漆”做法來自西南,系由馬鞍韉涂漆久經摩擦而成。“波羅漆”即犀皮中一種,“波羅”由樊綽《蠻書》得知即老虎別名,由此可知波羅漆得名便在南方。但是缺少從實物取證,承認或
否認仍難肯定。我因久住昆明滇池邊鄉下,平時趕火車入城,即曾經從坐騎鞍橋上發現有各種彩色重迭的花斑,證明《因話錄》等記載不是全無道理。所謂秘密,就是想趁機會在那些來自四鄉裝備不同的馬背上,再仔細些探索一下究竟。結果明白不僅有犀皮漆云斑,還有五色相雜牛皮紋,正是宋代“綺紋刷絲漆”的做法。至于宋明鐵錯銀馬鐙,更是隨處可見。云南本出銅漆,又有個工藝傳統,馬具制作沿襲較古制度,本來極平常自然。可是這些小發現,對我說來卻意義深長,因為明白“由物證史”的方法,此后就用到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發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發現。當時在人馬群中擠來鉆去,十分滿意,真正應合了古人說的,“相馬于牝牡驪黃之外”。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我引誘過去,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沈從文《過節與觀燈》)
有關資料
1.課文簡析
本文是一篇極富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中華民族的節慶風俗,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的是愉悅和懷念,引人體味生活中蘊含的濃郁的情趣。在“過節與觀燈”的大標題下,介紹了“端午節給我的特別印象”和“燈節的燈”兩方面內容。寫“端午節給我的特別印象”,作者在第1、2段首先從中國的各種節日習俗談起,這正是他閑適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從文章思路來看,談中國的節日習俗也是必要的,文題為“端午節給我的特別印象”,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節日習俗,從全國的各種習俗引出地區性習俗,水到渠成地轉寫南方的端午節的習俗。南方的端午節留給我特別印象的習俗是龍舟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