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兩首——長城謠、一片槐樹葉》教案
【明確】這樣寫的好處是:表面上是作者對槐樹葉的原處的追思,其實是表達了它是來自祖國便足夠了。
【明確】詩人由一片槐樹葉引發情思,由欣喜而傷感,鄉愁漸濃,借重享槐花季節抒思歸之情。
【解析】此題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點是將三節詩的主要內容用適當的詞連接起來。不要拘泥一種固定答案。
12.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長城謠》文章結構圖
結構圖表如下:
┏長城的滄桑——兩千多年的悲歡離合┓ 心系故國
長城謠┫依戀長城——唱不成聲,寫不成篇 ┣ 思戀故鄉
┗夢回長城——難以成眠,夢回故鄉 ┛
。2)《長城謠》段落分析
全詩共三節。
第一節,詩人以歷史的視角,凸現長城的滄桑之感。寫歷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灑灑千萬言也未必能反映歷史全貌。但詩人只用一節詩,短短的幾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長城史,兩千多年的征戰與殺伐。長城,曾上演過多少悲歡離合,而流到詩中的只有寥寥數字:“城上城下的爭戰”,“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詩人完全放棄感情評價,只是讓歷史凸現其本體狀態——人世的恩怨、成敗、榮辱,在無情的長城面前,在無情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只是曇花一現,如白駒過隙。而古老的長城卻飽經滄桑,成為歷史的見證。
第二節,抒發詩人對長城的依戀和贊美之情。詩人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寫出了古老的長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對自己的影響!俺銜r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為,長城已成為民族的象征,成為祖國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詩人心系長城,心系故鄉,視古老的長城為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會日夜牽腸掛肚,魂牽夢繞。長城在詩人心中,早已不僅僅是客觀的物象和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民族苦難歷史和豐富民族遺產的象征。所以,才會讓多情的詩人歌不成聲、賦不成篇,卻又揮之不去,成為一種情結。
第三節,詩人借夢境表達自己對于故鄉的思戀之情。詩人夢到的是記憶與想象中的故鄉——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陰山山脈。通過這兩句詩可以看出,故鄉的山水草木在詩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遠的印象,而且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黃河,也時時在詩人的心中流淌。詩人雖身居他鄉,卻心系故國。詩人希望有夢,在夢里回故鄉,但是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鄉思鄉愁讓詩人難以成眠。全詩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詩人從小生長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而且對于故鄉,她是“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因此在詩人心中,長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還是詩人寄托鄉愁鄉思的個性化對象。
這首詩富有民歌謠曲風味,意境悠遠,感情真摯,語言質樸,毫無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詩中佳作。
(3)《一片槐樹葉》文章結構圖
詩分三節,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時間線索,“現在——過去——將來”;另一條是感情線索,“傷感——回憶——企盼”。兩條線同步并行構成三塊:傷感現在,回憶過去,企盼將來,結構圖表如下:
┏傷感現在——見葉欣喜,轉瞬即逝┓ 聲聲含淚
一片槐樹葉┫回憶過去——樹葉來歷,眷戀故國┣ 字字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