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的信》教學設計
(教師讓學生在探討、辯論中認識到友情和愛情的區別,從而幫助學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
教師讓學生繼續談談學習本課的體會和感受:
學生丙:了解了愛情與友情的區別 (不少學生會心的笑了)
學生丁:知道對于抽象的道理可以運用小故事來闡述
學生戊:再次鞏固學習了書信的寫法
學生己:感覺那個女孩膽子怪大的,敢對她爸爸提出這樣的問題
(學生們都在笑)
……(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資源交流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愛情歌曲、名言、詩句,唱唱、聽聽、談談自己的理解。
五、作業布置
1、課下收集有關友情的名言、詩句、歌詞。
2、學習運用故事來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以“友情”為題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多媒體課件展示)
致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
人類永恒的美與力量
愛情忠誠人成了大地的上帝
心靈的追念
【教學反思】
本教案以新《課標》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1、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對教學的輔助作用,為教學提供了便利:
本教案通過課件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鮮活的情景,生動展示了課文內容,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收獲:
對于解答“什么是愛情”,故事的理解是本文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集體分析課文,鼓勵學生針對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自主質疑,合作交流,進一步領會故事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3、創設了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充分討論,在探究、爭辯中提高其認知水平,進行愛情教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4、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課堂小結”的教學環節中,我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各抒己見,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發展。
5、善于抓住細節,因勢利導教育學生,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和駕御能力:
當班里有學生在竊笑學生乙的回答“基本了解了什么是愛情”并小聲說“缺少實踐”時,我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現在去實踐愛情合適嗎,男女生交往中產生愛慕之情是愛情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在探討、辯論中,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從而幫助學生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走好青春第一步。
6、緊扣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科學合理:
如“布置作業”這一環節,我不僅使教學落到實處,即學生通過練筆學會用小故事闡述來抽象道理,更讓學生在積累、辨析、闡述中,明確了“友情”與“愛情”的區別,進一步理解了愛情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