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教學設計
如果沒有發揚圣德的言論,那就責備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
以咨諏善道, 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遠念先帝遺詔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第九段重點詞語:
今當遠離, 臨表涕零, 不知所言。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么話。
四、問題探究:
1.內容和主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作者寫此表用意何在?
主要用意:希望后主劉禪能夠親賢遠佞,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2. 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兩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結束語。
3.你認為課文中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為什么?
廣開言路——開張圣聽(1段) 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2段) 親賢遠小——親賢臣,遠小人(3-5段)
其中“親賢遠小”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小、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4.作者圍繞“出師”二字,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 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 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 “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