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臣 本 布 衣,躬耕于南陽,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 求 聞 達于 諸 侯。 先 帝 不
我本來是一個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在諸侯那里揚名做官。先帝不
以 臣 卑 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嫌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廬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天下大事,我因此十
由 是 感 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 后 值 傾 覆,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 命 于 危 難
分感動、激奮,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嚴重挫折,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
之 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一年了。補充注釋:茍全:茍且保全。聞達:聞名顯貴。
這一段,作者自敘本志及先帝“三顧草廬”之恩,概括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先帝知臣謹慎, 故 臨崩 寄臣 以大事也。受命 以來,夙 夜 憂 嘆, 恐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唯恐先帝的
托付 不效,以 傷 先帝 之明,故 五月 渡瀘, 深入不毛。 今
托付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去作戰)。現在
南 方 已 定,兵 甲 已 足, 當 獎 率 三軍 北 定 中 原, 庶 竭 駑 鈍,
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讓我能用盡自己平
攘 除 奸 兇, 興 復 漢 室, 還 于 舊 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
庸的才智,去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恢復漢室的基業,回到舊日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
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下的職責。至于(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毫無保留地向您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這一段,作者追憶“白帝城托孤”,并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愿 陛下 托臣 以 討賊興復 之效,不效 則 治臣 之 罪,以告先 帝 之 靈。 若
希望陛下托付我討伐曹魏、復興漢朝的大業,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
無 興 德 之 言,則 責 攸 之、祎、 允 等 之 慢,以 彰 其 咎;陛 下 亦宜 自
沒有發揚美德的忠言,就應當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親自
謀, 以咨諏善道,察 納 雅言,深 追 先 帝 遺 詔。臣 不 勝 受 恩 感 激。
多加考慮,(向他們)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明察并采納正確的意見,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遺詔。(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這一段,作者歸納各方面的責任。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 知 所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