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學設計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并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⑴廣開言路!罢\宜開張圣聽”;
⑵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⑶親賢遠佞!坝H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
“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定的后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并歸納:
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這是他
“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并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薄捌咔苊汐@”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
室,還于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⑴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祎、董允等。
⑵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⑶其他:推薦貞良死節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并歸納:
⑴以出師為己任!按顺紙笙鹊勖嬷冶菹轮毞忠病;
⑵定下軍名狀!霸副菹峦谐家杂戀\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聯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并歸納:
⑴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⑵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并歸納: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系“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