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縫間的生命》教案
⊙總體構思:本文是一篇激情勃發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動著對高昴的生命力的贊頌。閱讀這篇文章,應重點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石縫間的生命那頑強的生命力、堅韌的生存意識、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熱烈贊揚,從而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長在困難中奮斗的可貴品質。
初三學生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脆弱。我們應利用教學契機對他們進行教育,使學生達到這樣一種共識:一個人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過于悲傷、沉淪,而應該頑強拼搏,奮力前進,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的。
本文文質兼美,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學生閱讀,也利于對他們進行頑強拼搏教育。
⊙課時計劃:
⑴.計劃課時數: 1 課時
⑵.計劃進度: 一 周 四 節
⑶.授課方式: 新授 課
⊙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能力:掌握文中的幾個詞語,熟讀課文,把握文章內涵。
反復誦讀,揣摩語言的表現力。
⑵. 過程與方法:理解石縫得的生命的生長特點,了解作者所贊美的精神與謳歌的人。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⑴. 在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關鍵語句、段落加以揣摩,領會其內涵和表達作用。
⑵. 理解本文堅困境中頑強生存的生命的禮贊,更是一曲對人民中優秀分子的贊歌。
⑶. 認識石縫間生命所體現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精神。
⊙教學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聯系學生實際:結合生活體驗,實實在在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切忌拔得過高。對課文的基礎知識作一般性的學習即可,不必摳得太死。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話的含義,這會影響文章的整體美感。應該在創設的美好情境中多讀課文,交流、體會、認識,注重對學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課件導入,聽音樂《命運交響曲》。
提問:這段樂曲是誰的作品,什么題目?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設計這一導語,是按照顧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學生較熟悉的音樂營造一種氛圍,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學生聽了樂曲后的感受往往會與生命的思考聯系起來,為下面的課文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使學生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學習)
(二).整體感知。
⑴.設疑:師:我們已事先預習了課文,請問:文中給我們描寫了生長在石縫間的哪幾中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
⑵.師范讀課文,并請同學思考:這三種生命分別有著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課文的描寫用自己的話加以簡要概括。
學生默讀課文邊思考邊圈劃:
野草:三兩片長長的細瘦的薄葉,在一簇一簇瘦葉下自己生長根須,自去尋找那不易被覺察到的石縫。
蒲公英:不能長成高高的軀干,不能擁有眾多的葉片,莖顯得堅韌而蒼老,葉因枯萎而失去光澤,根似那柔韌而又強固的筋條,似那柔中有剛 的藤蔓。
松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軀干從石縫中生長出來,扭曲旋轉地,每一寸樹衣都結著傷疤,伸展開繁茂的樹干,團簇著永不凋零的針葉;樹根盤根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