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尼斯商人
認識莎士比亞:莎士比亞(1564~1616), 英國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20歲后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后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他是16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威尼斯商人》是他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喜劇。è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生詞和精妙好詞。 學生交流詞語積累情況:惻(cè) 豁(huò) 癖(pǐ) 凜(lǐn) 腌臜(ā zā) 庖(páo) 霖(lín) 契(qì) 爵(jué) 憐憫(mǐn) 磅(bàng) 逞(chěnɡ) 訴訟(sònɡ) 劊子手(guì) 鈞裁:恭請作出決定。 萬惡不赦:極端惡毒、罪惡多端而不容赦免。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書籍。稽:查考。折衷是非:判定誰是誰非。折衷,指對爭執不決的雙方進行判斷、裁決。中流砥柱: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門峽)一樣。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簡述劇情。明確: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最后夏洛克敗訴,并受到應有的懲罰。è 精讀課文 把握戲劇沖突1.請三位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其余同學點評。教師提示評點要求:復述時應注意三個環節:夏洛克出場前、夏洛克出場、鮑西婭出場。講清每個環節的主要人物的活動情況,語句應通暢,表達要流利、自然。 2.選一位學生概括劇情內容,明確矛盾沖突。其余同學補充或評價。 明確:這場戲的戲劇沖突是以夏洛克為一方、以安東尼奧等人為另一方,圍繞是否“照約執行處罰”,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進行的。 夏洛克上場前,公爵與安東尼奧的一段對話交代了夏洛克的固執與兇惡,烘托了審判前的緊張氣氛,預示著一場不可避免的沖突即將發生。 夏洛克一上場,雙方的爭辯立刻開始,而且越來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斷然回絕了公爵要他“仁慈側隱”的規勸,接著拒絕了巴薩尼奧加倍償還欠款的請求,繼而再次回絕了公爵要他發“仁慈之心”的勸說,最后得意忘形,磨刀霍霍,準備動手,并對葛萊西安諾的怒罵加以譏諷、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質對中咄咄逼人,決心不顧一切實施報復。夏洛克在雙方交鋒中占盡了上風。鮑西婭在關鍵時刻上場。她欲擒故縱,一步步將夏洛克引入陷阱。她先勸夏洛克“慈悲一點”;又拒絕了巴薩尼奧“把法律稍為變通一下”的要求;接著讓夏洛克明確表示不答應三倍還款的態度;然后讓夏洛克去請一位醫生來為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此時的夏洛克神氣活現、得意洋洋,似乎左右了鮑西婭,安東尼奧受處罰已勢在必行。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兇相畢露、欲下毒手之時,她宣布只準割肉不準出血,不能相差一絲一毫,否則就要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制止了夏洛克毫無人道的報復行為。劇情由此急轉直下,夏洛克進退無路,要求撤回對他不利的訴訟。最后鮑西婭根據威尼斯對謀害本城公民的異邦人的懲處規定,請求公爵沒收夏洛克的財產。夏洛克徹底敗訴,受到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