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先讀后寫教練:譜寫人文情懷
女人看看雨傘,又看看女兒。她說:“不行,這是最后一把傘,我們得把這把傘留給別人。”
“為什么呢?”女兒不解地問。
“因為大廳里還有很多人。”女人說,“但是雨傘只剩下這一把。”
“難道他們比我們更需要一把傘嗎?”女兒問,“把傘放在這里,不就是給我們提供方便的嗎?”
“正因為是給我們提供方便,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把傘留下。”女人說,“你想想,當大廳里最后一個人看到下了雨,又看到立在墻角的雨傘,會是怎樣高興的表情?而當他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雨傘,又會是怎樣失望的表情?他或許會認為這里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準備雨傘,或許,他們會對所有先前持傘離開的人產生失望……”
“可是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女兒問,“我們不過正好幸運地拿到了最后一把傘……”
“假如你把正好拿到這把傘當成幸運的話,那么明天,這幸運可能就換成了別人。”女人說,“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公園的長椅上只剩下一個位置,比如餐館的洗手間里只剩下一張擦手紙,比如公交車上只剩下一個座位,比如大廳里只剩下一把免費取用的雨傘……假如每個人都替他后面的人想一想,那么公園的長椅就會永遠有座位,洗手間里的擦手紙就會永遠用不完,所有免費取用的雨傘也永遠會至少剩下一把……你想想,這個世界,是不是更美好、更有人情味?”
“可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嗎?”女兒仰著腦袋問。
“正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這樣做,所以我們才必須這樣做……永遠給別人留一把傘,在現在,或許是一種品質;在以后,可能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選自《銀川晚報》)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默契()措()手不及
2.文章第一段的自然環境描寫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你認為雨傘“就像一位等待召喚的士兵”這個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4.女兒為什么要打最后一把傘回家?母親是怎樣認為的?
5.你對這位母親的做法有何看法,請談談你的見解。
強化訓練三
溫暖的大呼嚕
流沙
上海鐵路新南站沒有建起來的時候,那里是一片低矮破舊的民房,成了許多外來民工的集居地。從地鐵一號線的站點出來,是一條窄窄的路,路面坑坑洼洼,路的盡頭就是地鐵東方旅館。
我選擇這家旅館,是因為地鐵里到處都有它的廣告,而且價格便宜,每晚只要50元。旅館四五層的樣子,住的人挺多,我經常看到穿制服的地鐵工作人員出入,可能這家旅館同時也是地鐵職工的宿舍吧。
五年前的春天,我住在這家旅館,與我同室的是一個中年人,很胖,頭發凌亂,開始我以為他是一個過路的民工。他老捧著一本地鐵駕駛方面的技術書,孜孜不倦的樣子。我很奇怪,一問,他說他是廣東人,深圳馬上要開通地鐵了,他是到上海來接受培訓的,培訓項目是地鐵軌道檢修。
晚上,他問我:“你什么時候睡?”我說:“我一般在11點左右。”他說:“那好,我也到11點吧。”我打開電視看,他則一直在看書,后來我困了,不知不覺就睡過去了。第二天晚上,我在徐家匯那邊看了場電影,然后乘末班地鐵回來,我以為他會先睡,但他仍然坐在床上看書。第三天晚上更遲,我跟幾位朋友喝了點酒,快鬧到凌晨了,回來時他仍然沒有睡。我借著酒勁倒頭便睡,但酒喝多了口渴,中間醒了,當時房間里靜悄悄的,我正準備下床找水,突然一陣呼嚕聲排山倒海而來,爾后沉寂不多時,便又是一陣令人恐怖的呼嚕聲。天哪,我知道很多人睡覺打呼嚕,但打得如此驚天動地的,還真是第一回領教。